互相渗透,有机整合
2016-05-30石有秀
石有秀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要求认识70个常用字。在教学中,可以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人教版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它们或提示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的发音比较容易感知。这种呼读音,虽然容易感知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示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就可以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的音了。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字音(音节)的拼读是学生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人教版新教材采用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教学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个课件,让电脑中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后,还须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达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的教学目标。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记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可能还不能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图意后,引出diéfēijī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体现字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体现字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体现字形的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脚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
(3)充分利用插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就很容易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認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使学生回忆起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把拼音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不仅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运用,而且便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了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來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汉语拼音第6.7.8课中的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吸引着学生,激发了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
我感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认记一个字时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读;说,让学生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写,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练习书写。通过充分调动眼、口、耳、手的功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