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导读”魅力,尽现学生个性
2016-05-30肖海棠
肖海棠
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
新教学改革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一切活动的安排,措施手段的运用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导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求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包办,更不能只管自己导,置学生于不顾。要时刻关注学生,并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来窥视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及时调控教学,还要尊重、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体现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灵活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给予适当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导读”的魅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关系?教师处于怎样的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传统派与现代派争论不休的问题,传统派否定學生的独立地位,而一味地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代派卻片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认为学生想怎样就怎样,过分迁就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这时只能充当顾问与指导的角色。这两派各有偏激,也各有合理之处。但是这样做肯定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所以先进的“导读”方法和理论,有利于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合作的双向互动过程。这种关系的建立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体态、表情、眼神等)表现出来,如:在教学进程中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如“你愿意告诉老师吗?”“谁有不同的看法?”“你真聪明”通过这些亲切,肯定商讨的话语,信任,鼓励的眼神,认真倾听的表情,要求合作的动作等等,都感染了学生,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生互相尊重,使课堂始终充满欢乐与生机,师生间达到了和谐,默契的教学境界,这就为学生的“读”,教师的“导”创造了良机的学习氛围。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导读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力和创造力,培养加强思维训练,发展智力,从而最终达到自己能读书,善于读书的目的。教读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读,一旦学生真正学会自读,老师就可以“不教”,“导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逐步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导读”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脱离教师。
三、构建“导读”的先进理论依据
“导读”重视学生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阅读理解,达到对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认识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由教师讲授来完成,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完成。“导读”把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获得结果。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要突现“导读”魅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