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插上创新的翅膀
2016-05-30闫爱凤
闫爱凤
广饶县英才学校 “启智”课堂建设是广饶县英才学校的特色课堂建设。“启智”课堂的灵魂是创新,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着力点,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先学后导”。对于如何“后导”,我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
虽说是“先学后导”,但是,“导”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导”的前提和基础是“先学”。在“先学”阶段就有“导”。“先学”阶段主要是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一、“先学”阶段的“导”
在这一阶段,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学习《屈辱的开端》(这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部分),学生刚刚接触这类知识,也是首次由初中段的老师指导学习。对此,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的。
(1)第一步,初读文本。指导学生先把课文读一遍,既要读大字号的文字,也要读小字号的文字;既要读文字,也要读插图,更要读编者提出的问题。
(2)第二步,细读文本。再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点的语句划出来。这一步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因已加入了思考的因素而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说,学生应知道为什么划下这句话:它会使人体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直至丧命。因为,它讲的是鸦片对个人的危害。
(3)第三步,概括文本。归纳每段文字阐述的内容。这一步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下面这段文字: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禁烟举动,惹恼了鸦片贩子和支持他们的英国政府。1840年6月,英国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的了鸦片战争。面对强敌,中国人民毫不畏惧,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学生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如下问题:鸦片战争的借口、爆发的时间、挑起国,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表现。这一步是有意识的发现问题的基础,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才能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第四步,拓展文本。通过自学,深入思考,尝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温“屈辱的开端”这段历史?再如:学习《抗击日本侵略者》时,我们搜集了抗日英雄的事迹。在学习《推翻蒋家王朝》时,有同学提出:应搜集一些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自学了第一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后,提出了: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为代国歌,什么时候成为正式的国歌?这一步是“先学”阶段的最高境界,它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阶段的“导”
这一阶段的“导”, 主要是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由学生帮助学生提出基本问题和疑难问题的目的。本阶段指导的重点主要是如何提出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成长共同体”进行。所谓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二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们学校的学习组织是“成长共同体”,它由六人组成,有各学科的学科长。学习时由各学科的学科长负责组织。问题的提出由“品德与社会”学科长把关。例如:自学完《屈辱的开端》,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近代中国社会“屈辱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②鸦片是一种什么东西?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③什么是“虎门销烟”?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19世纪初,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⑥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⑦、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其次,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在第一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对于《屈辱的开端》,我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你是如何认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的?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全面认识鸦片战争?
三、“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的“导”
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上一阶段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和创造性的问题。并进行课堂练习,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着重使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本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①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运用讨论、质疑、交流的方式。这一步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创新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虽然有些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差异,有些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不容易解决,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而创新性的问题,更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所以“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②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练习题,主要有四个题型:选择题、判断改错、简答题、阅读材料分析。选择题尤其是复合选择题,我是引导学生归纳排除法的解题技巧,特别是二次排除法的技巧。判断改错题,我是从细节上引导归纳。例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正确答案应为:错误。改为:社会主義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或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但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是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题目中有判断词“是”的,有两种改法,一种是保留前面的部分,改后面的;另一种是保留后面的部分,改前面的。不能前面的、后面的部分都改动。
简答题、阅读分析题,我是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审题,并加入自己的思考,灵活作答。例如: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巨响,您悄然地降临神奇的东方,仿佛是一团生命的阳光,把黑夜擦亮……是您用强有力的臂膀,推翻欺压人民的三座大山,是您把长年的战火平息,使中国走向自主独立。
阅读诗歌以后,回答下列问题:①诗歌里的“您”指的是谁?②请你写出五个与“您”的降临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③“您”的降临对于多灾多难的中国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判断出第一問里的“您”是指中国共产党,其他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否则,就会把“您”来回答成“马克思主义”、“红军”等。如果这样,后面的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大相径庭了。
总之,“先学后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启迪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我们为孩子插上创新的翅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