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园攻击行为成因及防治对策
2016-05-30刘微
刘微
摘 要:近几年,专业化的教育领域获得了国家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选择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日益增多,随着职业学院就读生数量的增涨,发生在这些专业技术教育学院的校园暴力事件也不断增多。本文从职校德育视角出发,对职业院校校园暴力行为的特征进行统述,并放置于实践之中探讨可行的治理政策。
关键词:校园攻击行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R 1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76-02
一、职业院校校园攻击行为现状
攻击行为,是指学生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学校规定或法律,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和精神的行为。攻击行为是人的行为表现,按照是否妨碍伤害他人、破坏他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向自己的攻击行为,一般不明显妨碍伤害他人,这种攻击行为主要是造成本人的不适应或损害;另一类是不但妨碍伤害自身又妨碍伤害他人和他物的攻击破坏行为。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后者,中职学生攻击行为即是指中职学校学生有意识的违反校纪校规和法律,从而产生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精神及破坏学校公物的行为。
现阶段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仍大量缺乏具有实用技术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如何把好质量关,培养出“德、能、勤、技”都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中职院校最主要的任务。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传统道德观念遭遇挑战。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家庭破碎等使教育问题逐步升级,学生的攻击行为己成为影响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点。
二、职业院校校园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心理因素
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可以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判和理解,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以及社会的正面性,这些素质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促进作用。倘若抛开实际,不能对事物进行充分的认识,他们的特质往往会因为遭受的打击而转变成为负面影响。伴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身处职业院校的青少年也拥有了各式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在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对完整的人格的追寻,以及对尊重和更广泛的社交的渴望等。作为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他们关心社会百态,关注国家政务,有着丰富的业余活动也有多样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对于这些正常的需求的要求过高,以至于超出了社会实际所能接受的范围,从而导致他们更易于产生极端情绪,容易产生悲愫和对社会的负面印象。这类青少年以自我世界为中心,想入非非,消极悲观,不再积极向上。一般来说,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对生活的向往,看重公正、民主,爱恶分明,但是他们有时对事物的认识过于片面,产生了脱离现实的需求,容易走极端,一旦失去控制,便可能冲动行事。
(二)学生行为失当的因素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纪主要在16-21岁之间,年龄较小,这类人群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较快,相比之下便突出了心理上的不成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智尚不完全,对社会的认知力和对自我的控制力并没有协调发展。他们兴趣丰富,有浓郁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精力旺盛喜欢挑战,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缺乏理性,行为冲动忽视后果,在处理事物时不能理智对待和处理,有时过于依赖外界,情绪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环境产生对立和冲突。如果缺乏教育和引导,“青春期群体”容易生成负面人格,这是暴力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诸多校园暴力示例表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群虽然了解实行犯罪应当法律责任,但是对于达成犯罪的标准没有明确的概念。换言之,他们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性。产生这些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低、缺乏法律知识、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职业院校环境因素
职业院校成群结队,院校的数量也此起彼伏,这直接导致了这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类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偏于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可能性。也因此缺失了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引导。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品质问题,职业院校的老师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极端冷漠,方法法简单粗暴:通过斥责的方式远远多于情感交流,甚至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不施以体罚和心罚;有的老师偏听偏信,处理不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缺乏情感的交互。诸如此类的教育行为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恶化了师生关系,更不用谈教育结果。
另外,职业院校习惯在教育中强调外力和管制,而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开导和自我教化的引导作用,由于呆板的教育模式和封闭式的学校德育方式与开放的社会现实之间形成明显的反差,恶化了学生之间的道德冲突,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三、职业院校校园攻击行为的防治对策
(一)学生方面
1.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容易产生冲动的情愫,这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内部因素。这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是学习模范,对一些优秀学生的成绩和优良品行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把对自身修養的修炼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攻击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远离社会不良风气,对于生理、心理问题,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对待。对于自身不良的消极情绪,要进行冷静的分析,对自我心理进行调整,对素质进行提高。
2.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与同学接触和交往的时间比较多,因此,要求其具备与同学们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中内心感到孤独,加上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缺乏,容易产生受人排挤的心理,这也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首要原因。相反,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缓解青少年远离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帮助学生远离攻击行为,掌握和不同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吸收他人身上的长处,冷静并理智地对待和处理遇到的矛盾冲突,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理智地处理过激行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有研究探讨过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与道德推脱、攻击行为间的关系。考虑到在道德推脱的测量维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水平——责任转移与分散,尤其是责任转移。所以推测责任心会是影响道德推脱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可以在未来研究中单独进行考量。
(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
首先学校要转变智育为上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品德与技能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进行大力提倡。尊重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注意到每个学生的特长、个性,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鼓励。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的德育中增设心理咨询的多样性,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发现和矫治,积极承担促进学生之间友好交流的任务,注重对他们的交往能力进行培育和锻炼,引导他们敢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交往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积极的乐观的良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形成良好的人格。
同时,针对校园攻击行为的行为缘于部分学生缺乏法制观念以及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等情况,学校应适当的召开一些像法制安全教育大会,法律知识竞答等活动,或带领学生到监狱参观,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学生将法律与口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有利于减少攻击行为行为的产生。
四、结论及建议
从某种角度讲,关于德育问题的研究也是道德领域的实践,这种道德实践本身也是一种道德学习和道德提升的过程,只不过它不同于在课堂中道德知识的灌输与接受,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的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辨析、判断、取舍和认同。此外,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班会课中,责任心都是教师一再强调和看重的品質,在这方面加强道德教育,或许能给出新的观点和干预措施。
(作者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肖熙.试议校园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No.7604:123-124.
[2]马方圆,王晓英.大学生“冷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组织管理措施[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v.3506:453-454.
[3]崔海英,高玉龙.未成年人攻击行为犯罪行为的原因及防控——以重庆摔婴案为视角[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No.30606:3-9.
[4]赵银祥.中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教学与管理,2013,No.55009:61-63.
[5]赵侃.高校学生攻击行为事件成因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v.30;No.13604:115-116.
[6]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No.11101:116-124.
[7]辛永林.国内校园攻击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问题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No.35612:113-115+140.
[8]王迪.浅析校园攻击行为背后的成因及预防[J].法制博览,2015,35:260.
[9]杨章伟,苏啸,江峰.大学生网络语言攻击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v.31;No.1540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