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讨
2016-05-30李丹
李丹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4.125
摘 要:应用型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因此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不是单纯地将考试难度提高或降低,而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为多元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了该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成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只有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考试的观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从中获益、促进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 考核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25-02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课程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随着《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同步加强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1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考核制度为平时成绩占40%,包含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获得的期末成绩占60%。由于期末成绩占的比例高,不少学生轻视过程学习,表现为课堂不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作业相互抄袭,采用考前突击训练的方式获得成绩。
期末试卷命题方式死板。《高等数学》期末试题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和证明题五大题型。选择、填空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结论、基本运算等的掌握情况,为了体现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学生的差距,命题老师常常在计算题和应用题中出几道较抽象或综合性较强、或算法较复杂的题,也有老师喜欢在题目中设陷阱。单一死板的命题方式让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试题无从下手,导致高数的高“挂科”率。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质。《高等数学》不及格率居高不下是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成绩不及格”会对学生评奖评优、是否毕业等方面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考试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更有学生为了通过考试甘愿采取作弊方式。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听学长学姐说根据老师划的重点在考前进行强化训练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于是忽略了平时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忽视了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和知识连贯的学习。其影响,小的方面体现为卷面答题时逻辑思维混乱,答题步骤不规范等;大的方面表现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 《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方案
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结合课程性质,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50%,突出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改革后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含学生的出勤率、学习小组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以及参加数学建模选修等方面。
课堂表现:结合教学改革中实行的“互助学习小组”模式,各学习小组需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堂演练等方式获得加分。
在课后作业环节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将采用“学号捆绑”式取代以往“统一题目”的做法。“学号捆绑”式作业,即学生将自己的学号末两位(或三位)去替换作业题中的常数或字母后再进行解答。这种变换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领悟解题的思想和方法、掌握题型的变式规律,还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相互抄袭作业的习惯。
由于绝大多数的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相关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多地要求学生掌握中等难度以上的算法,这样便可从以往的习题课中腾出时间进行阶段性测试,测试题则多偏向考查基本定理、公式和经济数学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
数学建模是将数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桥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课程学时一再被压缩,数学建模的思想只能在高数课堂中做简要的介绍,因此将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纳入高数平时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知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优化命题方式,传统的考试题型中,许多学生考不出好成绩,虽然与学生学习习惯和数学基础相关,但也和出题老师的命题方式有很大关联。考试过程中,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学生在面对较难较繁较抽象的题型时常常选择放弃。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后,应当结合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设置匹配的考核内容,改变以往出偏题、难题、易错题的现象,删减技巧性强、运算繁杂的题型,增加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例如,考虑将期末考试中的证明题换为较简单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模题,由于证明题考查的是基本定理的应用,专业性较强,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较少用到,换成开放式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
弱化期末考试的功利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调整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后,教师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过程学习和期末考试,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克服抵触心理、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善于“投机取巧”的学生将精力投入数学建模的辅修中。通过严抓过程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期末考试规范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服务。
确保考核的可信度,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在考核中,考核的标准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在考核中教师对学生切记不要刻薄与偏私,态度要热情与公正。对于课堂提问,考察知识的要点,要容易回答;课程小论文主题的难度要适中,个人能独立完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以最大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考试方法目标,力求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鼓励教师投身考试改革,多元考核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设计出适合考核的形式及题目,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每次考完后,教师要做出分析评价,通过对各种题目,各类学生考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试题的可行性,为改进和完善试题提供依据,力争使试题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传统的数学考试模式简单易行,多元考核模式使教师工作量无形加大,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改革才能有效推进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友国.大学数学课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3,19(4):88-91.
[2] 周玮.融数学实验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19(6):79-81.
[3] 月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17(4):18-20.
[4] 黄光荣.职业院校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改革探讨[J].大学时代,2015(11).
[5] 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