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2016-05-30莫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

莫红

摘要: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受到忽视,但这类实验室数量大且分布广,人员流动性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避免普通生物实验对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从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生物废弃物的处理以及需要重视生物安全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及防护策略。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17-02

一些具有感染性的致病生物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实验室操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各类研究用实验室,如动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公共卫生实验室以及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等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我国2004-10-01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高校、研究所、医疗检测部门现有生物实验室被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1或P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2或P2;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4或P4。规定的安全防护级别自BSL1级至BSL4级逐级升高(张伟,2011)。在管理上,BSL3和BSL4级实验室因从事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而受到所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安全防护级别较低的BSL1和BSL2级实验室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防护措施,有些实验室长期管理松懈,甚至连推销人员都能随意进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实际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涉及生物的实验室还是属于BSL1和BSL2级,这类实验室安全级别虽低,但数量及分布最广,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很多。因此,重视普通生物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安全防护同样十分重要。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生物防护级别基本上属于BSL1级,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设备只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肠杆菌、芽孢杆菌、曲霉、根霉、酵母、放线菌以及一些植物病原菌和甲壳动物病害等,教学和科研一般不会涉及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HBV、麻疹病毒、弓形虫等,更不会涉及使人传染上严重、致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但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很多,如:曾发生过酒精灯操作不当而发生酒精外泄烧伤手背,实验小鼠逃逸,实验针头刺伤身体,动物尸体处理不当以及实验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扰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下面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内的普通生物实验室为例,就查找出的部分重点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

经过调查,除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微生物的菌种分离、培养、鉴定、驯化、生理生化与功能分析以及分子微生物研究以外,我院涉及环境、动物、细胞和生态等专业的实验室也有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尽管没有明确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但有关土壤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并没有经过生物危险评价,未知的传染微生物、未知是否有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基因修饰微生物难免会有生物安全隐患,但这些实验目前都能没有限制的随意开展。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后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不洗手直接去就餐,甚至把食物、饮料和实验衣物等与实验材料同放等,这些十分危险的现象都反映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当使用有潜在传染性材料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以确定该实验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应该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张伟,2011)。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实验室实行PI制,课题组长确定课题组内的实验内容,其他人包括实验室负责人一般都不会干涉,因而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另外,目前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特别是对其(条件)致病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一些微生物的孢子、用后废弃没有及时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杂菌、特殊生态环境及动物肠道微生物以及一些条件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对学生和实验工作人员带来危害。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确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管控实验人员的个人行为,限制在微生物以外的实验室开展有关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并要求先行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安全性评估和建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报告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生物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生物废弃物的处理

生物实验中丢弃的所有物品可能因含有感染因子或有毒物质而应认真对待。事实上,80%的实验室感染都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被工作人员吸入感染发病,因此,妥当的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是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和减少感染性气溶胶发生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实验室废物的分类存放。

经过调查,我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实验废物处理问题,如:已使用的培养材料没有及时处理,污染培养物未能采用先杀菌消毒再清洗的方法,一些一次性培养皿甚至直接丢弃在废物箱中;生物废弃物容器标识不清,一些同学不能正确的将不同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的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物质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与一般垃圾没有按规定分类丢弃。这为后期的垃圾处理带来很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实验楼每层均专门配备了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箱,对有毒垃圾桶制作了特别标识,在每个实验台标配一个红色小垃圾桶用于存放玻璃易碎品和针头等,并加大对实验室的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力度,各楼层均有老师进行不定期实验室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公布,一旦查到不按要求乱扔实验废物现象将严肃处理。要求研究生提高道德心,不但要关注自身的安全还要保护整个实验环境的有序和清洁,一旦发现不在通风橱中配制有刺激性气味溶液,或在室内不当储存有味的实验材料而导致整个实验室充满难闻气味的现象,要严肃批评;严禁实验人员在其实验手套已经沾染化学试剂的情况下,仍然不更换手套直接触摸电梯按钮或门把的行为等。

另外,我们还发现,即使在实验室已经分类储存垃圾,这些实验垃圾汇总到学校垃圾场后也会被混在一起了,因此垃圾处理不是一个学院就能解决的事情,还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三、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要对研究生和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千万不能以为参与科学实验的大多都是有较高学历和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他们对自身防护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非常明了,但事实远非如此(厉洪等,2010),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杨院平等,2012)。让学生先熟悉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掌握所接触的菌种、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这是保证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我院自2014年起,每年对不同的专业举办安全培训,对全院教师也组织学习和宣传。要求实验课教师在每项实验中都要贯穿介绍安全和环保知识,避免学生犯常识性实验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染污。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要求其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熟悉安全规则,学会避险技术,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要求实验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发扬对国家、对集体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每一细小的实事做起。总之,只有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方能使实验室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室安全运行还需要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溢水,安全使用各种仪器,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人为事故以及进行自我保护等。实验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通过参观访问和收集资料,陆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课程,逐渐过渡到学生必须在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试之后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为此,我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办公室主任为委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制订和监督其实施情况。经过多次整顿和安全宣传,我院实验室环境和面貌已有显著改善。

伴随着大学扩招和实验内容的增加,特别是开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使现在的普通生物实验室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普通生物实验室而言,有必要尽快进行生物安全性实验评估,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严控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和工作内容,健全和完善这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条例,制定合适的管理细则,并保证能有效实施。此外,还需要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列入研究生和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的必修课程,并不断配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生物基础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和服务经济建设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2011,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51-265.

[2]杨院平,全巧云,黄若,李中艳,周明东.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医学科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指南,2012,10(35):373-374.

[3]厉洪,张汝阳,赵人皫,沈洪兵.江苏省医学院校师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现状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447-450.

猜你喜欢

生物安全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德尔菲法构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生物安全快速评价指标的研究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规模化猪场综合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