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教育开展CO—OP模式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2016-05-30吴轶群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SWOT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吴轶群

摘 要: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加拿大的CO-OP模式由于其凸显企业地位、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理念而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专家的重视,如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情,将CO-OP模式以最恰当的形式应用于当前的高职教育尤其是发展相对较弱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CO-OP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45-01

一、CO-OP模式的基本概念

CO-OP模式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加拿大滑铁卢,由加拿大的一批职业教育学家联合美国一些工科类企业的业务专家共同创建的工程学院,并制定了以CO-OP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计划,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核心的CO-OP办学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个工程学院也就是今天闻名于世的滑铁卢大学的前身。

CO-OP全称Cooperative Education,意为合作教育,合作主体为学生、高校和企业,目前已有会计、营销、环境保护、计算机技术等专业领域应用这一模式,就文科類专业而言,CO-OP模式主要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实现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符合企业需求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CO-OP模式的运行特征

CO-OP模式注重的是“校、企、生”三方合一、深度融合,这与职业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内涵不谋而合,在近六十年的不断发展运行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文科类尤其是财经类专业由于其专业属性等原因,在职业教育层面一直以来就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而CO-OP模式在会计、营销等专业中的成功运用证明了只要企业能够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制订并实施培养计划和教学进程,财经类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水平同样可以得到飞速提升,同时,参与了CO-OP教育的学生返校后所提交的实训设计报告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又反过来促进和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优化,最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得以部分解决。通过与一所或几所对口职业院校合作实施CO-OP教育,企业可以将其文化理念、业务流程及岗位技能等内容结合学情嵌入相应的学期,并通过由企业专业直接授课和参与人才质量评价考核,近距离接触并选择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既避免了常规招聘的盲目性,又缩短了新员工适应新岗位的时间,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短期紧急任务但出于成本考虑又无法聘用正式员工时,通过CO-OP教育培养的学生完全就完全可以胜任这些临时任务并产生效益。

(三)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乃得到显著提升。从学生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历来注重“学中做,做中学”的高度统一。接受CO-OP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既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校内外实践,同时在企业实习结束后又能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回课堂,理论与实践相互相长,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而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到的本专业的新动态和新工艺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动力。有了在企业真实的实践经历,为培养对象在就业时的选择也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三、我国高职教育开展CO-OP模式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目前我国引入并实施CO-OP模式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仍大多以理工类院校或专业为主,实施效果也参差不一,下面将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开展CO-OP模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做一个具体分析:

(一)S-优势分析。1.经验优势。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了CO-OP育人模式,并加入了世界CO-OP协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其他同行院校借鉴和学习。2.政策优势。CO-OP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内涵不谋而合,也符合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在推行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的。

(二)W-劣势分析。1.适用性不够。CO-OP模式既起源于理工类专业,在我国最早也是有这类专业所引入并实施,对于大多数文科类或财经类专业及院校而言还缺乏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式改革。2.实施力度不够。对于正在实施的部分院校或专业而言,CO-OP模式的推行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紧密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均需为此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学生可能要付出课余时间,这很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推进流于形式。

(三)O-机会分析。1.有助于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以我们三年制大专为例,共6个学期,从大一开始介入的企业文化到大二的专业技能到大三的岗位综合技能,整个过程都需要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这将极大地促进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2.有助于国内高校与加、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通过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赴加拿大、美国深入学习CO-OP模式、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组织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期交换等方式促进国际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合作交流。3.有助于职业院校社会影响力和声誉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对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已经经过校企共同考核,甚至产生了效益,他们在服务其他企业时能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为企业节省用人成本,必将受到行业和同类企业的欢迎,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四)T-威胁分析。1.与国外其他知名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容易被弱化其突出特征。2.目前国内与CO-OP模式研究有关的机构尚未形成,缺乏权威的行业协会对各院校推行该模式进行理论指导。3.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情的CO-OP模式尚未形成,该模式落地速度较慢。

这些不同角度对CO-OP模式的分析,大体概括了其在我国应用实施的基本情况,下面将以图表的方式进一步说明。

综上所述,CO-OP模式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有着明显地区别,尤其是突出企业的合作参与度这一点完全符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文科类或财经类专业建设中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匡桂阳.加拿大Coop教育的实施与优势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杨金林,杨晓玲,罗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胡莹.加拿大Co-op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5.

猜你喜欢

SWOT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