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露齿菩萨折射出的女性精神
2016-05-30肖虹
肖虹
【摘要】: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西南隅,作为我国辽代现存的两座最大的木结构佛殿所在地之一,在其薄伽教藏殿内,有29尊辽代彩塑,14尊菩萨,尤以合掌露齿菩萨最为典型。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它所折射出的女性精神。
【关键词】:合掌露齿菩萨;女性精神
山西大同曾经是北魏的都城,北魏是历史上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都大同自然就成了佛教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华严寺始建于辽,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筑、雕塑、壁画都给自己所在的领域带来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辽塑以其精湛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中外艺术家广泛推崇,合掌露齿菩萨在众多精彩绝伦的寺庙雕像中脱颖而出。郭沫若曾给予合掌露齿菩萨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东方维纳斯”。
华严寺中的美妙无比的菩萨形象,主要包括四大菩萨和协侍菩萨,协侍菩萨又称十方菩萨,十方即平时的十种方位,分别指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菩萨也是觉悟有情者的化身。这十方体态各异的菩萨从不同的方位求得佛果,普渡众生,是慈悲者的体现。十尊菩萨以优美的身姿跣足于莲花座上,且以风格迥异的姿态分布在整个佛坛上,充分体现了佛教应有的原则。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菩萨最为奇特,有“东方维纳斯”的美称。该塑像双手合十,面若银盘,露齿微笑,举止端庄,身体重心放在右脚上,身体向右微扭,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也突出地表现了少女的婀娜身姿,宛若一个青春活泼,温柔娴静,身姿优美的少女,可谓惟妙惟肖,传神动人。薄伽教藏殿内合掌露齿菩萨陈列的位置便于审美者近距离观赏,这种空间的接近感可以快速地吸引观者的目光,同时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她一抹浅笑中稍稍露出的牙齿,这也正是她的创新之处。观者的眼球被这一显著的特征吸引后,引起继续欣赏的兴趣。试想:她这会心一笑从何而起,莫不是在听经过程中领悟到了佛经的奥妙,让观者也随之进入一种物我合一,情景相生的禅境。如今,这尊菩萨塑像已被视为大同市对外友好交流的使者,其无穷的艺术意蕴日渐显现。
中国的悠久历史传承到宋代,佛教文明中的菩萨形象已经从神秘的天上人间走入百姓生活了,然而当时在我国北方建立都城的辽王朝,寺庙中的佛像依旧带着一层虚幻的面纱。辽代泥塑的体态没有唐代健壮丰满,又不似宋代那样贴近生活,神情上既有盛唐的严肃,又有宋代的风趣,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深切地感染着欣赏者。大殿佛坛上的辽代塑像最具有动人美感和审美价值的是这尊合掌露齿菩萨。这尊菩萨塑像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若满月的容貌美;二是身姿婀娜的形态美;三是高贵典雅的服饰美。
合掌露齿菩萨别具匠心的造型艺术折射出辽代契丹民族独特的女性精神。辽代女性独特的女性精神在特定的北方地域文化和北方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格气质中孕育而成。汉代女性谨守礼教传统,温柔贤惠,由于长期以来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自身压抑的双重折磨,使汉族女子从生理到心理亦或情感都具有麻木不仁的特点。她们故意地隐忍克制,原本属于她们的话语权被无情的社会剥夺,汉族女性大多处于“无言”状态,这些女子被男性统治者塑造成遵守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辽代女性自由自在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促使她们形成了清新刚健,豪爽慷慨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她们负责挤奶、酿造奶油、放牧、缝制衣服和搭建帐篷等;在行军途中,负责赶车、装车和卸车等工作。久而久之,她们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了吃苦耐劳、争强好胜的性格。而且契丹女性擅长骑射驭马之术,经常出外涉猎,在生活中也不随人后,在反抗外族侵略时英勇杀敌,浴血奋战。随着时代进步她们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卓越贡献,与男性的地位不相上下。契丹女性有着极其强烈的独立意识,她们胸怀天下,有着开拓疆土的抱负,这与北方民族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无关系。历史上辽代的契丹女性除刘、萧二姓外再无其他,她们崇尚刘邦、萧何,因而将耶律改为刘姓,可敬改为萧姓。在契丹族有同姓结交,异姓结婚的传统,所以她们的后代与皇亲贵族地位接近。辽太祖阿保机去世后,太后控制宫廷近200年,与朝臣共同商议国事。随着战争的逐渐减少,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汉族文化日益深入人心,辽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形态也开始发生转变,走上了封建制化的路途。女性在国事中作用越来越小,逐渐退居幕后。但她们的主动参政意识并没有完全消褪,崇武尚劲的精神气质依旧存在。
辽代女性独特的女性精神在诗歌作品中常有体现。辽代女性诗人将北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力与豪放情致带入中华诗史,为诗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萧观音就是一位著名的辽代女性诗人,她既是贵族千金,又身为皇后,本可无忧无虑地享受富贵奢侈的皇宫生活,成为一个吟诗弄月的贵妃。但她却不仅手持诗笔,吟诗作对,还喜好骑射驭马之术,体现出一种豪健尚武的男子气概。清宁二年八月,在随道宗秋山涉猎途中,萧观音表现得英姿飒爽,气势豪迈。行至伏虎林,道宗命其作诗,她爽快地答应,欣然作了《伏虎林应制》诗曰: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1]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表现出无穷的叱咤风云之气,把契丹民族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所蕴含的火热情怀和磅礴气势也让读者无形中感受到这位辽代女性诗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豪放大气之作竟是出自一个16岁的青春少女之手,俨然一副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北方的草原孕育了辽代女诗人有容乃大的胸怀,北方的大漠铸造了她们放荡不羁的个性,再加上她们还继承了先祖的自强不息和坚韧刚毅的人格精神。所以,她们的诗词中不仅有一般闺阁词人的情思,更有着广阔无边的视野和乐观开朗的精神韵味。在经历过生活的凄惨遭遇,含冤莫辯,心如死灰时,作为女性诗人她们以深婉的笔致吟唱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悲歌。在国家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她们挺身而出,直言进谏,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改善国家政事。纵观辽代女性的传奇人生和非凡经历,折射出一种悲壮的生命情怀。
后人被露齿菩萨的伟大的创造性深深折服,古代佚名工匠们融合名家的雕刻经验,开菩萨雕塑之先例,在佛像走向世俗化、人性化和民族化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将别样的想法实现于高超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1964年7月5日郭沫若在游览华严寺后发表评论,他认为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塑像相比太原晋祠圣母殿塑像有过之而无不及,是艺术杰作,应全力保护。除大同华严寺之外,辽宁奉国寺和河北的独乐寺也是辽代著名寺院,并称为辽代三大寺院。下华严寺的彩塑反映出的艺术魅力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巅峰状态,也是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的最高水平,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区性,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步融合的典型事例。梁思成先生曾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有极高的赞誉,评其为国宝级别的艺术品。我们既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也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建设大同这座魅力之城,为山西旅游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注释:
[1]贺利:《论辽代女性诗人的生命情怀》,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07页
参考文献:
[1]山西云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华严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2.
[2]玉辉.禪宗佛迹[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9︰105.
[3]张弘.中国佛教圣地之旅[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2:72.
[4]贺利.论辽代女性诗人的生命情怀[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6(4)︰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