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理论对科学人文教育主义的思考

2016-05-30杨航张元梁湘沙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科学

杨航 张元 梁湘沙

摘 要:各个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物质资料巨大发展使人类取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妄图通过掌控一切的迷失,使得人本质上为人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成面探讨科学人文教育主义的相关概述,指出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联系。

关键词:科学;科学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09-01

人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在把握认识世界的同时,是否能认识自己。这个其实就是理性启蒙主义运动,不仅是在思想上消除除,而且要依靠自救。于啟蒙时期的知识观、真理观相伴随,启蒙也发展出一套新的科学观。从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演绎法到牛顿和洛克的经验论,人类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大胆思想。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尼采的上帝已死。人类在无不是在运用自己的理智,大胆的思考。“The more effortless one thing is,the more uninteresting it is.”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979-1955)曾经认为,一切概念都是任意选择的假定。[1]因此,对与概念的把握认识应当也是要以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认识。而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而这一概念,往往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归纳了四种异化劳动概念:1.工人对它的劳动产品的关系(物的异化);2.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异化(自我异化);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的异化等。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像论述异化劳动的表现那样,对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加以详细地阐述。但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意义极其深刻的话,即“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和“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这些话为我们探索异化的扬弃指明了关键所在,因此,要扬弃异化,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和旧式的社会分工,体现出异化产生的现实性就意味着异化扬弃的必然性。

科学人文教育主义又称新人文教育主义,旨在说明“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张而形成的一种在新的科学理性指引下,超越传统人文教育主义的否定科学技术发展,承认科学技术合理性的一种科学技术观,最早由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提出。作为概念,一种界定事物判断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推理等是思维形式的基本要素[3]。

科学这一名词,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是指一种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4]人文教育在《辞海》中认为是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概念上来看,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概念论述是不相同的,人文教育是一种现象,科学是一种认识。恩格斯在概括近代哲学发展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重大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这一概述特别适合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可以简单地把科学和人文教育代换开来。对于存在的这一现象的本质的看法及其其中的规律关联。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其最基本的使命是认识客观世界[6]。”“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对立最初源自宗教神学的绝对真理观对科学的相对真理观不能见容,后来演变为对科学理性局限性的种种挑剔,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不尽人意几乎都归罪于科学。“[7]从哲学史上看,philosophia本身就是人们对万物真实,对宇宙来源,对真正幸福以及自由的追问。古希腊的酒神文化,杀父娶母的悲剧色彩从另一角度无不是对于上述追问的诠释。从本体论出发到“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的先哲们把哲学拉到人间。从“逻各斯”到“理念说”,从”洞穴假象“到”我思故我在“,”从“温柔的怀疑”到“哥白尼革命”。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无时无刻不是指引着人们,去追求去寻找着“彼岸世界”。而科学和人文教育,这一哲学母体里诞生的“孪生兄弟”并不是在“厮杀的战场”里厮杀,只是作为客体的人运用“技术”这一中介进行异化的表现。

三、对科学人文教育主义的思考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重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与产品分配这样尚未解决的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8]科学人文教育主义作为一种新人文教育主义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观能动的反应,其核心是促进科技的健康发展,试图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从而避免异化;“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目标,更是科学人文教育主义的最终目的。科学人文主义不是科学主义,不是技术至上。而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所开始的理性主义,是进入现代(后现代)的理性主义,只是对象变了。由早期对神学的批判,到现在对人的思考。

科学人文教育主义在文化中存在“二律背反”。马克思在天才萌芽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提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人文教育主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面临必须变革的命运。”[10]变革后的人文教育主义,其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决行动,而不是在书斋里著述。萨顿从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分析,从本质上只是在科学和人文教育上建构起来的桥梁,而不是通过实践去解决的问题。且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对立并不是主要原因,而只是现象或结果。其原因是人们对传统人文教育主义的失望,对自身迷茫,对自己人性的反思。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卫·斯笛尔(美).20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135页.

[3]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5—7页.

[4]《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年出版;第26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6]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5—7页。

[7]董光避:《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河池师专学报,2004,(1);7;

[8]《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3页。

[9]谭培文 陈新夏 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4版;第41页。

[10](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7页。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