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2016-05-30马爽
马爽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在后面的教材编排中,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比如:明矾的净水原理以及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等。所以本节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对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平衡常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2)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能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3)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表象与内在的联系,逐步渗透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等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盐类的水解的实质和水解的方程式
教学难点:学生罗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媒体:实验和多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化学小魔术】 利用碳酸钠显碱性遇酚酞变红的原理设计成魔术。工业上用氯化铵来除铁锈
学生活动:同学上台配合完成魔术,其余的同学观看并揭秘。感受盐的用途。
设计意图用魔术引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结合氯化铵除铁锈的实例,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
2.实验探究及
教师活动:结果 归纳 主题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任务1:组内交流讨论,按组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将所给的六种盐进行分类,并将它们按类别摆放。并猜测其酸碱性。
任务2:小组实验:从每种类型的盐中选取一种。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并在表1中记录数据。根据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盐的类型与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活动:组内成员讨论将盐进行归类,初步对盐按类别进行了了解。
阅读学案的实验内容,按照要求明确分工,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并作好记录,汇报实验结果。并总结规律。初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盐显不同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没有按照常规先做实验 探究,而是按照酸+碱=盐+水这一反应,自然的把盐分为不同类型,再请学生猜测各类型的盐溶液的酸碱性,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实验的内涵更为丰富。为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3.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教师活动:【过渡】同是盐溶液酸碱性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主题二:分析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计分抢答:(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什么?(2)溶液中H+和OH-从何而来?(3)纯水中的c(H+)和c(OH-)是什么关系?
任务3根据学案上的问题组内分析讨论,组间交流合作。以CH3COONa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呈碱性的原因。以Al2(SO4)3为例讨论强酸弱碱盐呈酸性的原因。
任务4结合以上分析的过程归纳得出盐类的水解的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和特点。(1)水解的定义:抢答环节讨论几种盐是否能够水解;(2)水解的条件;(3)水解的实质;(4)水解的特点。
任务5分组写出CH3COONa、Al2(SO4)3、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教师点评后给予肯定。
学生活动:回忆以往知识,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根据学案提示问题组内讨论,根据讨论结果组织语言,并推荐一名同学汇报结果。组间互相交流合作逐步探索出本质原因。
根据提出的问题逐步理解盐类水解的发生条件、实质和特点。
投影学生书写的离子方程式,组间进行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更易于帮助学生探究 盐类水解的本质。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利用交流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的能力。
通过讨论,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加强了对盐类的水解这一过程的理解。
4.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解释用NH4Cl去除铁锈的原理。
课后可以查阅资料: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以及水解后的酸碱性规律。
学生活动:解释氯化铵水解的原理。
设计意图:与创设情境中的内容相呼应,解决引课中所留下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