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实验与素质教育
2016-05-30吴海艳孙秀文
吴海艳 孙秀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关键是在实践中逐步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化意识基础上的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的教育,也是一种包含个人能力与全面修养等内容的教育。基于此,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捕捉新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科技实验能力,从而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书本知识是前人从大量实践及实验活动中总结得到的。由于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可能产生失真,让学习者将这一过程予以非机械的重复是必要的。因为这一过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对教育的个体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素质提高了才能有创新,其内容反映在受教育个体的知识面、能力、修养等方面。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的素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学生把吸收来的知识信息通过头脑中的一番操作转化为内部的观念,积淀为素质。这一内化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是形成素质的内因。因此,教学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
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尤其是加强对学生实验、课后小制作等的重视,会使学生受到观察实验的初步训练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从以物理事实中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在强调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重要,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操作。适当增加少量的趣味性、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也是十分有益的。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留一些动手的、易做的小实验。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向上变弯折,学生做实验时既能看到又能用所学知识规律进行解释。接着让学生把筷子直立水中,这种现象没有了,组织学生讨论后,学生答出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在学习“浮力”时,学生自制了潜水艇模型,通过吸水和排水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原理,同时在分析怎样上浮和下潜时就不会出错,理解了也就记住了。笔者在执教“摩擦力”时,有这样一道题“筷子提米”,讲解时,学生回答不准确,就把这道题留了作业,让学生回家做,并告诉学生,如果做这个实验,时间要长,为了能缩短实验时间,提高成功率,你想该怎样?第二天学生上课时,有人就把实验装置带到了学校,直接演示,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学生也想到了用热水实验。这样,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解决了这道题。我想对学生的记忆是永远的。通过这些动手实验和学生的观察,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这说明观察和实验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结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笔者把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自制物理教学中的教具,如,在研究“光的反射”时,让学生做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没有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而是让学生自己准备矿泉水瓶和海绵。学习“浮力”时,让学生用笔芯做浮沉子;学习“温度计”时,让学生自制温度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参加实践活动,再让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记忆物理現象和规律,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学生能学有所用,一些男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安装、修理家中的日光灯以及一些简单的电器等,这就是实验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结晶。
观察实验教学,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观察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更活泼、更有积极性。从近几年中考看,要求学生动手实验的试题在逐年增加,笔者执教的学生在这样的试题得分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实验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也是实验中对学生素质教育所起的促进作用。
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郭玉玲.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北方文学旬刊,2011(1):39.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