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6-05-30廖新平
廖新平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作用
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行的课程模块,语文校本课程大概只占总课程体系的10%左右,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通过课程来获取多种语文资源。语文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符合学生的口味,涵盖了多种语文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善于向学生传授课堂知识。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和老师的灌输讲授,而是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课堂与生活互动等。
二是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阶段是语文打基础的阶段,需要记忆很多的词或句,如果学生受困于浩瀚的题海,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校本课程设置灵活,内容生动活泼,能将抽象的语文课生动化、形象化,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教学全面发展也是和谐发展,是追求一种增长知识与提高能力、强身健体相结合的教学境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课程,秉持“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1]的原则,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校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也紧密相连,组成一个共同的整体。校本课程开发时,不能代替其他课程的地位,要坚持一定的开发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和课程开发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编制校本课程时,多参考学生的意见,易于学生平常学习所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编辑。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创新性,不在强调应试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发挥每个学生个体的特长,成为各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学生。
二是社会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原则。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辅助课程,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与生活案例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容不能脱离现实实际”[2]。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生活性原则,就可以改变国家课程为主的垂直型课程结构,建立起网状的课程结构,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成长进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语文校本课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就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样语文校本课程就更具有时代特征。
三是可行性原则。语文校本课程坚持可行性原则,就要量力而行,要确保教学课程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整合起来,保证相关行政、教育等部门全程参与,邀请教育领域专家,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而是鼓励突破时间范围、地域限制来共享语文资源,充分利用任何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样就能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是培养学生兴趣。校本课程必须提高自身的吸引力,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主动投身于课程学习,从而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学校要将校本课程摆在正确的位置,向老师讲清楚校本课程的意义,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订具体的落实措施,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是加大各方面投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对人力、物力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校本课程。
三是建立合理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年都会对教学进行考核,来督促教学目标的落实。校本课程作为新兴起的课程,同时对教学成绩没有直接的影响,导致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也不重视,没有将其建设纳入考虑范围。以前,学校评价体系都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设置,在对校本课程评价时会不公平。
四是加强师资力量。语文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自身对课程开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且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并且有重要、高明的教学方法,掌握文化修养的能力培养。“教师在语文课程领域不断追求完美,成为精美的校本课程”[3]。邀请专家来讲座或授课,引导教师提高素质修养,利用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充分探讨问题,向专家学习课程开发技巧,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余中明.再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陈必武.基于学校特色文化表征的校本特色课程开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
[3]张晓慧.价值认取:校本课程走出实践困境的逻辑起点.许昌学院学报.2015(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