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2016-05-30邓爱兵
邓爱兵
摘 要: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观念;问题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对学历史的问题质疑能力和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上新课以前,教师每节课都应设置许许多多的兴趣问题,以在学习新课之前能够让学生对老师设置的不同问题产生更多的好奇感。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演出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未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未知的欲望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
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所提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总之,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问题平台,达到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教学目的。
如何来发展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尖锐而尚未加以充分研究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中的不足,作为历史学科的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设疑问难,启迪学生的思维。从心理分析可知,青少年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且希望对问题所涉及的现实、思想、信念或知识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问题的教学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学习心理,因此,就能很好地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学则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为疑既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症结,运用已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發展学习历史的独立思维能力,又能从问题的诸多种矛盾之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反之,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滚滚而来的现成知识的洪流无情地卷走。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从各角度、各层次的领域来发展中学生的创新独立主动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力求能达到在历史课堂中,让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探索历史知识的不解。
参考文献:
崔文超.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