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企业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6-05-30张和平吴华春吴超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张和平 吴华春 吴超群

摘要: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企业,从而参入工程实践,服务于社会。企业对于未来不同类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发展趋势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且对本身未来的人才发展作出了规划。本文阐述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及原因,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4-02

一、引言

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实施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高校作为一个以育人为本的组织,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和使命,其中,育人是最首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工作必须围绕、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仅仅依靠高校内部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及创新活动,已很难适应市场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内、外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学科特色、科研优势和开放环境,为人才培养构建平台、营造环境,健全培养机制。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计划已实施了6年,已有2届学生毕业。与普通常规的人才培养计划相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更注重实践环节,且形式多样,时间周期比较长。其中有一实践环节被称之为“企业实践”,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实践有1年时间,并“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达到预期效果。

二、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

1.企业实践环节时间计划。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企业实践环节的安排分为2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企业实践环节第一阶段安排在第6学期(大学三年级),这样安排是出于如下考虑:前2年半的时间,学生在校修完通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及主要的专业课,在此期间还安排有为期3周的专业实习,有助于对专业课学习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通过2年半的在校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及专业技能,并对本专业有为全面的认识。②第二阶段。企业实践环节第二阶段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第8学期)。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课题),“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学生企业实习的现状。①课业压力。根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培养计划,学生应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以完成一定的学分来体现。由于企业实践环节安排有1年的时间,因此,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学时有所压缩,且课程逻辑结构也有所调整,甚至有些课程的实践环节(4门课的课程设计)不得不下放到企业实践过程中去完成。因此,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还带有本该在学校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承担着较重的课业压力。②时间冲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组织了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就机械类专业而言,学生能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赛事。就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声誉,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当然也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初衷,因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的学生,可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大力支持学生参入大学生竞赛项目。在企业的学生为参加竞赛,就会以“正当理由”请假脱岗,把精力投入到赛事上,看轻企业岗位工作,因此,大大削弱了企业实践的效果,而企业也对此现状不太满意。③就业与考研矛盾。学校制定企业实践环节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阶段,通过上岗学习与实践,培养创新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在全面了解企业的基础上,确定就业去向与意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一年的考察,对适应能力、工作能力较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会有意提供直接就业的机会。因此,学生与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就业与招聘的良性循环。但现实的状况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学生是经过选拔、挑选的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考虑本科毕业后能进一步提升能力和学历,极少数人会选择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根据学校免试研究生推荐规则,“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有近50%的学生符合免试研究生推荐条件,本科毕业后能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没有达到免试条件的,即使是在企业上岗期间,这些学生把复习考研作为第一要事,会投入主要精力,忽略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极个别学生准备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因此,学生的“企业实践”过程达不到预期目标。④企业的困惑。当初选定实习企业是具有一定条件的:首先,该企业所属行业应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专业一致;其二,该企业应具备一定规模,且具有良好声誉;其三,该企业具有较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2010年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对企业没有什么优惠政策,但企业还是报以极大的热情。被选定的实习企业,非常欢迎试点班学生深入企业,并也尽可能提供学习、科研条件及生活便利,免费提供住宿,且或多或少(各企业的标准不一样)为学生发放月薪(类似于助学金)。此外,企业还指派工程师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且在组织管理上还有专人负责。

然而在经历了一届的企业实践环节后,这些企业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动手能力,试点班学生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优秀,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实践结束后,并没有表达对企业的留恋,甚至没有一个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作为企业,希望留住人才,但事实却不尽人意。基于上述原因,这些企业对后续的实践环节的支持度大大降低,要么减少接纳的学生数量,要么停止与学校的后期合作。

为了持续做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企业实践的落实,学校也不得不持续寻求满足条件且愿意接收学生的企业,其工作比较被动。

三、对企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人才战略,虽在国家层面上作了宏观部署,但各高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差异较大,且处在试点摸索阶段,有些规则和做法值得商榷,再加上社会上对此的认知度不高,国家也未对企业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企业未把人才培养当作自身应尽的责任。纵观几年的实践现状,“企业实践”环节的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形成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为改变目前现状,保证“企业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

1.对于人才培养,从国家教育部到各高校和地方企业,应形成共识:培养人才的主体是高校,但也是社会共同的职责和义务。在现阶段,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政策保障),鼓励企业接纳高校的实习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因此,国家除了政策指导外,还需制定实施细则,如:学生的安全保障、实习基地(被选定的企业)的税收优惠额度、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及酬金标准等,确保企业乐于接纳、培养学生,而不是当成负担,与高校共同担负人才培养的职责。

2.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所在,校企合作则是改革的具体实践。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要有针对性,应由学校出面结合各专业任务和特点,考虑相关单位工作性质和特色,在校外建立旨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践环境,并实行“理论问题—方案设计—实践应用—实践总结”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必须明确学科实践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实践基地;必须与实践基地搞好沟通,让实践基地相关人员领会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要求,以便双方协作配合,完成所承担的实践任务;必须对任课教师的实践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基地的配合情况做好宏观调控、监督及客观、综合评价。

3.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在选拔试点班学生时,应考虑其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取心、身体状况、已修课程平均绩点及遵纪情况等,对立志成为专业技术卓越工程师的学生优先,而对有考研(包括免推)要求的学生,原则上应不予考虑。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企业,从而参入工程实践,服务于社会。企业对于未来不同类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发展趋势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且对本身未来的人才发展作出了规划,因此,学生对实践基地单位有就业意向,企业也愿意接收,并对这样的学生作出继续学习攻读硕士、甚至博士的发展计划,那就是另一层次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张和平.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专业课开放式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2]施菊华.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