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品德幸福课堂

2016-05-30黄晓卿

亚太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回归生活

黄晓卿

摘 要:现代教育追求的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珍爱自己,热爱生活,进而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幸福。儿童智慧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所以,品德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品德教学一直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单纯的为了教育而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根本不能给学生营造出幸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让品德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要让学生自主的进行交流与实践,让学生愉快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从而真正从内心改变生活态度,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幸福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品德幸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10-02

现代教育追求的是幸福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使学生在快乐中高效学习。幸福教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儿童智慧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品德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内容要广泛,要紧密联系学生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下面我就对如何有效的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品德幸福课堂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提出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创建幸福课堂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的阶段,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思维跳跃性大,对一件事物时而感兴趣,时而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教师在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然后学会以学生的视角看生活,进而提取到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样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建幸福课堂,实现教育的价值。在教学《快乐的“六一”》中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谁能说说你以前和谁一起过了“六一”节?怎么过的?过“六一”节时,你收到了哪些礼物?你知道这些礼物是怎么来的吗?你还希望和谁一起过“六一”?孩子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亲人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关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幸福愉悦。

二、在课堂上创建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幸福

品德教育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呈现于生活中的。若只是把品德教学停留在书本上,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许多生活真谛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触发自己的心境。所以,在品德教学中必须引入适当地情境。那么教师该如何创建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游戏呢?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我们自己做主》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班委的选举,亲身体验下民主选举的内涵,让学生学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公平、公正的做人做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去体验生活。在给学生讲解《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正的感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体验性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布蒙住眼睛来让学生体验盲人的不便,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让学生扮演聋哑人,让学生用肢体去表述事情等等,学生通过游戏亲身体验,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残疾人平时生活的不容易,使得自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上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三、创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渴望去体验生活。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有所感悟,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新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以在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课前和课后的调查,采访等活动。为此,品德教学时,教师要围绕课程目标,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讓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感悟交流。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增强自身的生活感悟,在快乐中提升能力真正做到幸福教育。如:在给学生讲解《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收集各种交通标志和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调查交流、分析研究交通事故的事例及原因,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品德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品德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品德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课堂上还请交警到班级现场互动,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了解交通事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损失,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四、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

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生活,而生活中蕴含的道德认识,只有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才能发现的。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教师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素材非常多,比如:教材中有很多以时间为主线的素材,《春天来了》、《夏天,我们注意什么》、《秋游去》这种以季节为分界线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认真观察生活,体验季节的变换,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愉悦身心。此外,小学品德课程中也包括爱国爱家的内容,比如:《我生活的地方》、《让家园更美好》、《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还有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的课余生活》、《我换牙了》、《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小苗快快长》等,这些含着品德内容的活动,是学生自己身边的生活,这样的活动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直接参与到他们喜爱的活动当中,在活动中体验,内化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提升,从而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品德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展现的一个重要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创建贴近生活的情境和游戏,强化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品德幸福课堂,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使儿童能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真正感受到品德课堂的魅力,提升品德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福州市施程小学)

参考文献:

[1]杨秀艳.体验开放式教学,演绎精彩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3年第08期:142-143页:共2页

[2]洪纯红.关注生活性 体现活动性 彰显开放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内蒙古教育,2012年第06期:20-21页:共2页

[3]周红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有效性活动策略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06期:76-77页:共2页

[4]管红红.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新课程环境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第61期:136-138页:共3页

[5]唐颖.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2期:150-150页:共1页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回归生活
关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认识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