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016-05-30祁占海
祁占海
一、引导观察生活?摇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首先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从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入手,在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常常要求老师告诉他们写什么,甚至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演的小品来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用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观察的主阵地是最好不过的。
利用学生自编自导的小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平凡的小事,小品1:上课了,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发现了一个学生低头趴在桌子上。老师用粉笔头打了这位同学一下并呵斥:“站起来,你是怎么回事?上课了还趴在桌子上,以后如果还这样就滚回去。”这位学生站起来,低着头。小品2: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老师走上去关切地询问:“你怎么了?”“我头疼。”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摸摸学生的头,“有点发烧,能坚持上课吗?”“老师我能。”“好吧,下课了到我办公室吃点药。”以上两个小品表演完了,老师让学生对两个小品进行表述和评价,在表演中有的学生没有仔细观察,也没有记住小品中的师生对话,但却记住了老师对待学生的两种态度。我便顺势引导学生总结生活中平凡小事的特点:时时在身边发生——多,易于忽视——小,瞬息即逝——快。如此一来学生发现了其实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非常多,而且蕴涵着许多的闪光点,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忽略了这种小而快的平凡生活。
二、理论联系实际?摇分步分段提高
指导学生学会了写什么,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文章虽无定法,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作文好比建屋,从备料到成型都得精心设计。如记叙文,可以讲写人的一些理论,再让学生到例文中去验证。我选择了一个赶集的日子,要求学生到集市上通过观察、攀谈、卖东西等方式与行人、售货员、服务员、修鞋匠、买鸡蛋的老大妈等各色人物进行接触,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外貌特征,语言动作等,回来后写成作文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要求在叙述中着力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及性格,这样在作文时同学们就会把自己观察到的人物在对话时的神情,动作和心理都写出来,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用同样的办法,用一学期的时间把怎样写记叙文?如何记事、如何写景、如何状物、怎样写材料作文?先从理论上讲给学生,让他们先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分步训练,一个一个领会,一个一个与实际结合起来。如我们从理论讲了如何状物后,正好学习《荔枝蜜》,我就以本文为例,让学生模仿写一篇状物的作文,写作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如青蛙,麻雀等,要求中心鲜明突出,言之有物,允许合理的想象。结果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都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
这种各类作文分阶段由易到难,先学理论再读例文,后进行实践使优生更优,使后进生得到进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文章形式?摇练好开头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好的开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好的结尾则具有收束力。要写好作文的开头,首先应当仔细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好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构思,选材,做到胸有成竹时再去想开头,就会有满意的开头了,如何开头呢?
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明确文章的主题,触及文章的实质内容。写记叙文就要在篇首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较容易入题,没有花架子,也避免了开头难的困境。如果是议论文可以先提出观点,这样作文就会紧扣题目,笔下有话。
以引用开头,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引用诗歌典故等。记叙文可以直接把读者带进文章的情景中去,而议论文则容易使读者逐渐接受你的观点,这种开头容易掌握,如果应用恰当,会增强文章气势,使读者明确立意。
结尾的方式可以有:结局式。文章在最后交代故事的结局自然收束。总结点题式。文章的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升华主题,使文章意境高远,耐人回味。说明式。文章前面设下悬念或埋下伏笔,文中层层设疑,给读者扑朔迷离的感觉,到结尾才会恍然大悟。抒情式;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化。
四、改革传统教学?摇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作文要求独立完成,这段时间老师干什么好呢?如果继续讲话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那么只有亲自感受作文的甘苦与得失,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言传身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与学生沟通,增近与学生的感情,品尝训练的甘苦,真切体会作文的困惑所在,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作文修改要打破常规,怎样给学生的作文一个公正的评价呢?我认为要改变过去老师认真批阅的陈规,可以用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列表,打分,语言好有新意的打优,语言通顺,中心明确的,符合训练目的的打良等,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取长补短,找出优劣所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总之,提高作文教学能动性和写作能力的方法是密切联系,环环紧扣,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序列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次序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更科学更完善的研讨,以期作文课的效果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第四中学。
自魏晋以来,发展成熟起来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水田园诗巧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美感。虚实论最早是从老庄的那个“无”字开始,经过魏晋文人发挥,直至中唐以后,人们对虚实审美特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山水画可谓是时空的合一体,形式美的规律更多地集中在虚与实的审美意识方面。
大诗人王维在他的《国画秘诀》中写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或咫之图,写千里之景。”尺寸之图展示方圆千里的山水景象。“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远景烟笼,深岩云锁。”更具体地诠释了古典山水画中虚实的处理,山水画中,山、水、烟、云等都是留白之处,都能用以实衬虚的手法烘托出来。作画作诗,自有相通之处,作画需要处理好虚实,同样,作诗也要处理好虚实。本文从意象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探讨了山水田园诗虚实结合的处理艺术。
一、意象选择的虚实结合带来视觉美感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客观事物的美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决定了美感的产生。诗歌正是通过意象来达到美的价值的体现,山水田园诗意象选择的虚实结合带来了视觉的美感。
山水田园诗中意象的选择,一般不会都用个性鲜明或具体象征意义强烈的事物,多是平平淡淡、若隐若现的东西,所选的事物是温润、圆融的,如“云”“雾”“烟”。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宇回。”(王维《送崔五太守》)
这些淡雅空灵的事物,没有固定的状态,景物虚化且得以延伸,真如山水画技巧中的“染”,营造了一种虚幻缥缈的意境。让读者透过文字,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诗所描写的景物柔和的线条、优美的姿态、淡雅的色彩,从而产生视觉的美感。
二、色彩运用的虚实结合带来视觉美感
中国画一般多在素白的宣纸上作画,“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黑是实,白是虚。作为山水诗对于颜色搭配也特别用心。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绘,达到一种虚实结合的美感。
山水总是和颜色有关,就山水诗田园诗而言,色彩艳丽为实,色彩淡雅为虚。诗中的“云”“雾”“水”“月”多为淡色;诗中出现的“农人”“隐者”“僧人”等都为心态淡泊之人,所以山水田园诗总能给人一种恬淡闲适的美感。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从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色、青色是山水的主色,传统水墨画往往用留白处理。王伯敏《论画》诗中提到“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靠的是用其他景物的轮廓烘托出来,这就是绘画中的虚笔。在王诗中先给我们展示了气势雄伟、高耸入云的终南山的总轮廓,接着以云、霭相隔,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云霭的虚处理使人产生了轻盈飘渺、清逸空灵之美,接下实写到溪水涧流,樵夫正结伴踏歌而行。近实远虚、点景相互配合,使得画面丰富,又用虚笔渲染出浮动的白云、合拢的青霭,使山得云如鱼得水,生动空灵,增添意境,使欣赏者心旷神怡,产生视觉美感和心灵的净化。
三、情感表达的虛实结合带来视觉美感
陆机《文赋》中明确指出“诗缘情”,即“诗缘情而绮靡”。诗歌因情感而生,又是抒发情感的载体。山水田园诗具体写景为实,抽象说理、抒情为虚,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重视虚实结合,以给读者带来视觉的美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诗中,作者游村所见所闻为实,抽象的说理抒情为虚,首联渲染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接着实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流畅明快的诗句,写出诗人在青翠的山峦漫步,在清碧的山溪边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在迷疑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青,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而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绝处逢生的惊喜之情,以及表现的人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迎来光明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让读者如见渔人进入桃花源一般,眼前一片光明,精神为之一振,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形成美的感受。
从魏晋以来发展成熟的山水田园诗巧妙地运用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相生”的技法,营造了隽永优美的诗境,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无不给读者以充分的视觉享受,带来一种虚情空灵的审美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清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