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
2016-05-30钱黛玉
钱黛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明显的文体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共识。散文在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其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散文这种文体独有的形散神不散的特性注定了其教学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找到相应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落实。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基本的教学理念,沿着作品所呈现的文字脉络,理解情感,获得感悟。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的教学,尤其是散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代入感,增强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神韵”的把握。要想有效的把握散文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应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
一、把握背景,穿越时代
“文以载道”,文章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归属,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因此要想感悟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要深入了解并把握作品所处的时代,把握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出作品的内涵。像杨绛老师笔下的《老王》身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联系到当时的时代特征,才能理解出穷苦卑微的老王所保持的那份善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想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点,必须设身处地地了解和感悟当时的时代,从时代的大背景出发,才能理解情感的基点,才能更好的体味情感、把握情感。
二、拓展阅读,况味平生
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影子,写作是一件相对比较私人的事情,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更重要的是有着明显的个人特点。因此在进行散文的阅读之际,必须了解作者,对作者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况味作者平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且理解其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感悟作者情感迸发的个人感悟。例如,在我们教材中有很多史铁生的作品,要想感受史铁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们就必须了解真实全面的史铁生。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他所经历的苦难,非亲历难以想象。他笔下的《合欢树》所蕴含的那份厚重的情感与其个人经历直接相关。在教学中,应该拓展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以及其他人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史铁生的基础上,感受和把握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源泉。
三、字斟句酌,感悟情感
文字是文章的载体,每一个字都应该有灵魂,我们要想了解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读,并且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字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写作之妙,以及那简单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无限情感。例如课文《安塞腰鼓》中,我们必须感受和把握那些饱含奔放之情的字句,从其句式上的共通点到其呈现的表达效果,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形式美中去品味文字中所张扬的热情,从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情感精髓。
四、融汇生活,体会留白
散文作品多数来自生活,因此要想理解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作者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一定的重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找到情感把握的切入点。当然,只有充分的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深切感受作品,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文字中所呈现出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接之际,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中,从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描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么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童年常去的地方、那些难忘的回忆、那些看过的动画、那些熟悉的痕迹……回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进行回忆整理,这样也可以理解作者当年所经历的童年。
当然,散文作品中,都会进行一定的“留白”蕴含在作品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只有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因此,要想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必须将自己的经历或者认知代入作品,看出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穷深意,以及其背后所诠释的情感表达。
散文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经典作品能够给高中生的人生进行良好的启蒙。在引导学生进行散文作品的阅读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分析,才能更好的促进作品教学效果的实现。散文的写作从来不是被动的,它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文字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和把握散文中情感的时候也要充分考量这些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读出自己心目中的情感支撑点。当然,由于散文的變化性,散文的教学也要充满教学的活力,要不断开拓创新,和学生一起挖掘作品背后无限的深意。
作者单位: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