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金资助工作监管机制探究
2016-05-30赵静云
赵静云
摘 要: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助学金为例,通过分析助学金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究一种较全面的监管机制,力图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奖励、精准管理”的助学金资助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助学金;资助工作;监管机制
为实现教育公平,解决贫困生的高等教育问题,目前国家已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助学金是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不仅数额较大,资助范围广,且具有无偿资助的特性,这也导致该项工作从评定到落实都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如认定机制不合理,资金使用监管不力,精神资助的体系不完善,缺乏较专业的师资队伍等。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助学金资助监管体系,使助学金资助工作真正成为“资助育人”的民生工程,对学生、对高校其他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助学金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高校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有关精神,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助学金作为无偿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专项资金,有着覆盖面广和无偿性等特点,在学生当中也有着较大的诱惑力,虽然各高校已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实施办法,但是仍然体制缺陷。
1.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合理机制
贫困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前提,科学的认定是实现公平资助的先决条件,认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认定和困难等级的认定。目前各高校贫困生认定办法,多是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教财[2007]8号),并结合本省本校实际制定。一般遵循个人申请,辅导员审核,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学校审核的认定程序。在认定中最主要依据是个人申请材料,即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于该公章取得的容易性,以及部分学生存在“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内容填写失真的情况大有存在,在助学金评比中参考价值并不高。在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一般采取民主投票或者辅导员举荐两种形式,民主投票形式公平,满意度高,但是过于笼统,忽略了部分人群的特殊性,而且存在着拉选票的情况,人缘好的获得的选票就多;辅导员举荐能够进行直观把握,有利于快速决策,但可能存在个人主观偏见,导致不公平。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建立了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但是主观定性指标较多,客观定量的指标较少。综上所述,目前认定办法缺乏量化标准,操作透明性不高,不能精准有效实现对困难生的资助。
2.资金使用存在监管漏洞
助学金主要于支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目前,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认定和资助上,而忽略了资金发放后的使用情况跟踪,资金利用监管的缺失,导致助学金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实效。少数同学因为碍于面子,拿出助学金请客吃饭,“回报”同学在评定过程中的支持;更有甚者因为虚荣心强,将助学金用于娱乐消费或购买高档奢侈品,种种资金不良使用的示范,一方面背离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不利于资助工作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形成了不良影响,缺乏公平性和可信度。
3.精神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金资助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物质贫困,然而物质贫困只是暂时的,精神的贫困是长久的,如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就很难达到精神资助的最终目的,学生中存在的对助学金依赖性强,不懂得感恩回报等问题尚无成型的解决体制。例如,有些学生自觉性差,觉得助学金来的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不愿意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获得帮助,甚至不惜伪造申请材料“争抢”助学金。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尊心强,本来需要助学金的帮助却自愿放弃,长期背负着较大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问题,最终酿成悲剧。另外,由于我国助学金资助基本处于“免费的午餐”模式,与国外权利义务对等的育人模式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很多受助学生在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不懂得感恩国家,回报社会,不能将“爱心”资助延续下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教育机制,适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责任意识,真正成为栋梁之才。
4、助学金资助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学生助学金资助工作尚无完善的机构设置,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但是具体的工作落实者主要是辅导员。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一般是呈动态变化的,要精准的做好资助工作,就必须及时掌握大量学生信息,结合平时的普查工作,困难生走访工作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做到动态管理,这就需要学生资助管理人员的具有专门的业务能力,以职业化和专业化标准来完成资助工作。高校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任务,频繁的职务变动,使得从事资助工作的时候精力不足、缺乏创新,因此,特别有必要打造一支专门的队伍从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二、助学金资助工作监管模式探究
1.多方合力,提高困难认定公信度
鉴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开具的随意性,地方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若出现造假,追究出具证明的相关人员责任,如有条件,尽量实行联名担保制度,并留存所有证明材料备查。
在认定流程方面,为保证实现公平资助,程序应满足标准科学、程序正当、操作可行、保护自尊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组织,在学校,学院,班级形成不同层级的组织,各层级各司其职,严格把关。其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弹性的认定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认定体系,从家庭成员、收入状态、贫困原因等多方面进行考评,避免一刀切。再次,严格信息管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年份认定呈现动态性变化,认定后对学生信息建档,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最后,完善举报机制,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监督投诉体系,从每个环节加强管理、监控,杜绝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核实并给予反馈,随时取消违反校规、弄虚作假的学生的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惩处,以此提高认定流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随着在工作实践中摸索,部分高校已逐渐形成一种科学性,可操作的量化认定指标体系,下图以河北某高校的认定标准为例,该体系已在很多学校开始推广,只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定能有效的推动资助工作的发展。
2.加强监管,健全资金使用跟踪机制
规范管理与使用助学金,不仅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困、为学生服务”这一工作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助学金评定结束之后,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获得助学金的同学,讲明助学金用途,并签订《规范使用助学金承诺书》,对于未获得者,开导其正确面对,通过勤工助学等其他方式解决经济问题,防止出现排斥和不平衡心理。
助学金发放后,应采用回访机制,了解资助资金的使用落实情况。班级范围内,定期开展调查或抽查,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发挥班级的监督作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助学金;家长方面,不定期电话回访,了解孩子生活费用情况,并对其在校表现做客观陈述,督促家长一起完成对助学金使用的监管;学校学院层面,应完善投诉制度,设立违规使用助学金举报电话、匿名投诉邮箱等,畅通反映渠道,接受同学的监督。对于同学们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一经查处发现有请客以及奢侈消费品等行为的,立即取消对其的资助,其他影响更恶劣者,制定相应的资金追逃机制和处罚办法,实现资助的效益最大化。
3.不断完善,加大精神资助力度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为承受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极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因此,资助工作不仅要看重“物质资助”,更不能忽视“精神资助”。帮助困难生从思想上、心理上走出困境,是资助工作的重任,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和奉献社会的品格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扶贫先扶志,对于回避困难处境拒绝受助的同学,应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正视贫困事实,物质的贫困不可怕,精神的贫困才可怕。通过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引导其消除封闭和自卑感,努力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班级应以心理咨询、团队辅导等形式对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对于受助者,首先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其认识到,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支持,处在逆境,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业当中去,以求未来能报效社会,资助他人,将爱心火炬传递下去。其次,应树立受助者的权利义务对等理念,无偿资助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视助学金为免费午餐,权利义务对等模式,要求受助生在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之下,也履行相应的义务,譬如,要求每年至少要参加几次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在学业成绩方面,不能有明显的下滑,在此模块,我校已经以《关于进一步发挥国家助学金育人作用的通知》行文做了具体规定,可供参考借鉴。
4.强化培训,打造资助队伍精兵强将
为适应新形势下资助工作要求,全面实施精准资助、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必须打造一只水平过硬的资助队伍。从事资助工作的除了辅导员,还需配备专业人员,他们要经过严格培训,明确资助工作重点,具有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能够对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评审、进行专业化指导。
资助管理队伍,从学校到学院要配备专业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确保学生资助监管无漏洞。同时,根据现实环境与学生特点的变化,要不断对加大对资助队伍的培训广度和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置更先进、更完善的数据更新模式,确保对贫困生的状况做到实时实地的监测,第一时间解决贫困生存在的问题,用最好的办法监督助学金的使用成效,真正发挥助学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结语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用爱心传递爱心的重要举措,资助工作监管机制还需根据国家形式和现实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只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合力,定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实现资助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青.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机制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2]孙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探索[J].时代金融,2016,4.
[3]靳京阳.高校贫困生认定和资助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20-21.
[4]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32-33.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