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30赵亭
一、语境的提出
语境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他提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魏晏龙、田建国,2012)之后他的学生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继承了他的观点,并提出“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观点(王麒凤,2006)。1964年,韩礼德在继承以上两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这一观点,并将语言特征的情境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语旨和语式(胡壮麟,1989)。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在研究韩礼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的观点。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篇内部)语境,情景语境即语篇产生时的环境,文化语境即作者所在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胡壮麟,2002)。王初明先生提出了“补缺假设”构想,他认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使用的前提(王初明,2003)。
(一)语境的含义及分类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王建华,2002)
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情景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文化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使用的,表现为话语的上下文,它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体现;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为表达说话者的某个特定意义而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交际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各种与交际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语音阶段还是语法阶段都离不开词汇教学。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高燕,2008)胡明扬指出:“实际上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实体,语法是无法脱离具体的词汇而存在的,因为说到底只是无数具体语词的具体用法的概括……”(高燕,2008)学者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理解词语含义
词义是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这里主要讲的是词的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可分为概念义和色彩义。概念义是核心意义,色彩义是附着在概念义上面的意义。概念义的义项又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黄伯荣、廖旭东,2012)。看下面几个语境:
(1)我买了一盆花。(名词,可供观赏的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2)这块儿布的颜色太花了点,我不喜欢。(形容词,颜色错杂的)
(3)我花了三元钱。(动词,用掉)
(4)小李广花荣。(姓)
(5)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动词,模糊不清)
以上例句是专门为讲解“花”字设置的语境。体现了“花”的概念义的有(1)(3)(4)(5),其中体现基本义的是(1)(3)(4),体现转义的是(5);体现色彩义的有(2),包含了贬义色彩。若是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花”的各个词义,学生们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运用;如果教师精心的为“花”的各个词义设计特定的语境,那么词义就一目了然了。
(二)体现词语语用功能
1.体现词语的交际功能
上文提到,每个班级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影响到交际中词汇的使用。比如:西方人在受到别人夸奖时,会欣然地接受,并说“谢谢”;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会马上试着贬低自己,以表示礼貌和谦逊,会说“哪里,哪里,没这么好”。教师在讲解这类具有文化功能的词时,就更应该把他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充分体现词语在交际中的不同,比如,“哪里,哪里”在回答别人的赞赏时,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同类的词还有“还差得远呢”、“过奖了”,这样的词语就要求教师通过语境介绍给学生,以免产生歧义。
2.体现词语的搭配功能
比如,学生看到“闭”的英文解释是“close”,就会马上说出“闭窗(close the window)”“闭书(close the book)”,但明显这是错误的搭配,因为“闭”可以说“闭眼睛”“闭嘴”等。教师可以使用身体语言解释这类词的搭配。
3.体现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这里说的色彩义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词语含义范围内的色彩义,而是有些中性词在一定的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比如,“有水平、够朋友”,在特定的语境里,可以有令人满意或合乎标准的意思,含褒义色彩,但“水平”“朋友”本身是中性词。又如:“这个苹果有点太甜了”、“他年轻了点”里的“甜”“年轻”都有不合要求的意思,有贬义色彩,但它们本身不是贬义词,而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里和其他词搭配产生的感情色彩。通常遇到这类词,教师就要创设语境来讲解,以免出现误解。
三、语境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原则及应用方法
(一)应用原则
1.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即要求教师在为讲解某一生词设置某一具体语境时要运用真实的语言信息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要素。举个例子来说:讲解方向、方位词时,利用教室、门、窗户、走廊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进来进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等趋向补语的词;利用课桌、讲台、学生的位置可以解释“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教师既可以自己来演示这些动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亲子演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2.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即要求教师创设的语境一定要能体现该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并有效地触发学生认知语境的建立。如,讲解近义词“不”和“没”的区别,教师给出了以下例句:
昨天是他自己不去,不是我不让他去的。
他不吸烟也不喝酒。
我不知道。
我昨天太忙,就没去他那。
这些苹果还没熟。
以上五个例句是这位教师为解释“不”和“没”设置的具体语境,可以看出这五个语境都具有典型性,因为每个例句的意思都是唯一的,不可替换的。从例句中我们归纳出“不”和“没”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否定副词,但是在表达个人意愿、表达估计和认知时要用“不”,不能用“没”;在表达客观叙述某行为没有发生、否定性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要用“没”,而不能用“不”。
3.适度性
所谓适度性,即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语境,一切以贴近学生为主,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性和反感。克拉申指出:人类获得语言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来获取语言知识(高燕,2008)。这里的适度性,包括两方面:
(1)词语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语境,如注意区分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词汇与中高级学生的认知词汇的不同。在讲解生词时避免用生僻、偏难的词语设置语境,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认知困难。
(2)注意文化差异
由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国家,成长背景、教育水平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语境时要充分照顾到同学们文化背景的差异,用共同的文化成分来设置语境,如果没有则尽量避免。
4.即时性
所谓即时性,上文也有提到,即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现场语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把”字句时,看见一位学生把书包从桌子下面拿了上来,就即兴发挥,说:“他把书包拿了上来。”又看见这位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了书并放在了课桌上,就又说:“他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这种即时语境,就是用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舒缓学习的紧张情绪,加深学习印象,减慢遗忘速度。教师也可以围绕生词设置一些课堂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做动作,一位同学运用生词描述。
5.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即要求教师设置的语境必须是一个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不解和歧义,也就是汉语中常说的“话不说一半”。比如:大多数人都知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这句话也成了人们贪嘴吃肉,为饱口福的借口。殊不知,这句话还有下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应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境也是如此,教师如果提供一半的语境,学生既无法理解该词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也无法知晓到底该如何运用词语。比如“死”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显现。“干了一天活,累死我了。”“天气太冷,小狗被冻死了。”通过这两个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句中的“死”是程度补语,即“我”还没死,就是太累了;第二句中的“死”是结果补语,即“小狗”已经死了,是冻死的。如果教师只提供“累死我了”。那么学生就会疑惑“我”是真的死了还是怎么样,所以提供完整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应用方法
1.功能释义法
功能释义法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的意义无法从字面上完全理解,甚至词典中也不涉及,它的意义需要配合话语的上下文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吴勇毅,2012)。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明白是什么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那个女孩儿长得不怎么样。
谢天谢地你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你看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连衣服都不会洗。
上面三个例句中的划线词语都是非常简单的,每一个字学生都认得,可是划线词的意义学生便不清楚了。在查字典之后,发现“不怎么样”“谢天谢地”还可以查到,但是“你看你”却查不到意义。这些无法从字面上理解意义的词,就必须使用功能释义法,对它们在言语中的作用或表示的意思进行解释。“不怎么样”表示“否定”的功能,“谢天谢地”表示“感谢、庆幸”的意思,“你看你”表示“埋怨”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将功能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尤其针对一些口语色彩较浓烈的词语,这样学生也会易于接受。
2.例句释义法
例句释义法是从语际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即教师先出示例句,让学习者通过例句领悟词语的意义,然后让学习者做替换练习或模仿造句。例句释义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辨析上:
区别多义词。例句:
把衣服的扣子扣上。(意义:套住)
把碗扣在桌子上。(意义: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盖别的东西)
不要乱扣帽子。(意义:比喻安上不好的罪名)
他被警察扣了七天。(意义:扣留、扣押)
他的寝室太脏,被扣分了。(意义:从原数额中减去一部分)
以上是“扣”字的多个基本意义中的五个意义的例句。多义词是用相同的形式表示多个意义,如果搭配的不同,在语境中词义就会不同。
区别近义词。例如区分“千万”和“万万”。例句:
你千万不要那样做!(可用在否定句中)
千万要小心!(可用在肯定句中)
我万万没想到他会做饭。(可用在否定句中)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千万”比“万万”应用的范围广一些。
依据汉语的语言经济原则,在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和近义词,这些多义词和近义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将例句释义法应用到多义词和近义词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近义词和多义词,又可以为教师教学减轻负担。
3.情景释义法
情景释义法是从非语言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的具体语境,来解释词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即时语境或现场语境(高燕,2008)。例如:
教师讲解“一……就”时,正好一名同学开门走进来,一阵风刮了进来,便借机发挥:“他一开门,风就吹进来了”。
现场语境是学习者切实可感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因此学生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教师将情景释义法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词语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结语
在教学中,一贯强调的是,“汉字要放在词语里学习,词语要放到句子里学习,句子要放在语篇里学习,形式要跟意义、用法结合起来学习”。词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授语言中的静态词汇,而是教授言语中的动态词汇,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将语境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义,还能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语用含义,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晏龙,田建国.对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观的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2).
[2]王麒凤.语境与翻译[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3]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8]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9]王建华.关于语境的定义和性质[J].浙江社会科学,2002,(2).
(赵亭 辽宁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