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实施初探
2016-05-30苏佳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要研究案例教学,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学案例。关于“教学案例”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所谓教学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著名学者张民杰教授提出:教学案例就是以叙述形式呈现出来的真实事件,其中包含着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并且可以作为分析、讨论、做决定、问题解决等的基础。托尔(A.R.Towl)则认为教学案例具有多重性: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以上解释尽管各不相同,但综合分析,可得出教学案例的几个基本特点:1、真实性;2、典型性;3、针对性。
据此,笔者认同张英华、凌培全教授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中对案例教学法的解释: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背景
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中职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语文却被大多数学生视为“鸡肋”。尽管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对专业学习的意义,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的愉悦度也不高。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即时效果”,机械地“听”、“写”很难激发其思维和记忆,更别说调动相关知识结构了,这样的语文课势必变得索然无味。
从教师角度看,许多教师对中职的教学定位较模糊。有的教师单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对文章进行词、句的解说,划分段落、详解文章立意,力求面面俱到。有的教师过分重视“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使语文课成为了专业预备课,丧失了语文原有的怡情、悦性之美,使得语文课的“语文之美”荡然无存。
而案例教学作为动态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所教专业的专业要求和相关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以课文切入点为基础,寻找典型事例,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避免中职语文课堂容易出现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可以兼具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要素。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亮点。
三、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的实施——以《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为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朱迪思.H.舒尔曼曾说过:“运用案例开展一堂令人激动的讨论课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一堂课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仅仅等同于闲聊。”这就需要在选择案例之前先定教学目标,确定课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中职的语文教学目标往往被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但在实际落实中往往困难重重。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教学目标主要确定在“主题思想、语言特点”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个具体目标即可。故根据文章内容,本文在目标设置上,以“了解中国古塔,体会民族精神”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将说明方法等常规知识穿插其中。
(二)选择典型案例
张民杰教授提出:“案例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如依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实例取向和反省取向的案例,依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可分为特定主题案例和特定学习对象案例,以案例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真实案例、匿名案例和虚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对所选案例的特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所授课文的内容及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典型案例。比如在讲授说明文时,由于说明文内容的严谨性及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应运用以“接受、获取、遵照而取得”为主要特点的实例取向案例。而对于小说、戏剧等开放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运用反省取向的案例,因为反省取向案例具有“多元观点分析问题"的特点,发挥空间更广,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跃度。
如:在《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两个实例作为教学案例:
案例A:据传2013年下半年苏州将在金鸡湖湖西,东方之门的旁边建一座“金鸡塔”。设计图显示,它的总高度将超过700米,成为苏州城市形象的新地标——中国第一高楼。
案例B:2012年12月11日,位于重庆渝中区观音岩的菩提金刚塔,启动修复工程,预计半年后竣工。因畅销网络小说《失踪的上清寺》中介绍塔中藏宝,近年有上百人前往寻宝造成破坏。专家昨日揭秘,金刚塔其实是实心石塔,内中并无宝藏。
分析:《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是一篇严谨的说明文,文章对中国古塔的来源、形制、分布、数量作了准确而详尽的说明,凸显了中国古塔先进的、施工技术、完美的建筑结构及造诣很深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在备课时,考虑到教师如果常规授课,从说明方法及分析词句入手,可能会使学生兴趣索然,因此选择了案例教学方式。并根据文章内容,将“了解中国古塔,体会民族精神”作为本文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将说明方法等常规知识穿插其中。
关于中国古塔的文字材料非常多,而选择这两则案例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二是材料的典型性,三是具有多元性。首先,案例A涉及到中国古塔的定义。案例B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古塔的构成和人文含义。其次,尽管两个案例所阐述的角度不同,但代表的都是人们对中国古塔知识的缺失,通过对比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对中国古塔和古建筑进行了解和分析。第三,学生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特别是案例B,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三)加工案例
寻找教学案例仅仅是第一步,教学案例最终要为文本服务,即能够穿插于文本,成为运用于教学的教学内容,这便需要案例加工。
在案例加工中,应该注意几点。首先,是符合教学目标,找到案例后需要进行“瘦身”,将不必要的、和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删除;其次,对于案例形式的呈现,是用启发式、讨论式还是评述式等方式,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来决定;再次,案例不可过长,但应形象生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不止一个案例,应当安排好案例的出场顺序,避免环节混乱、虎头蛇尾现象。
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上课时,笔者将案例A作了以下处理:
近来,各大网站疯传江苏省苏州市将建中国第一高楼,总高700米。地点在美丽的金鸡湖湖西。因为在金鸡湖边,所以取名为 “金鸡塔”!
提问:
1、你认为苏州将即将兴建的“第一高楼”命名为“金鸡塔”是否合适?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
2、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作何设计?请用300字左右来阐释你的设计及设计原因。
分析:本案例运用于文秘专业学生,采用了课堂讨论形式。问题1涉及到文中关于塔的定义。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很快就可发现命名的不适当之处。问题2涉及到塔的形制。如果是700米的高塔,应设计为哪种塔的形式,能否具有南方地区塔的特征,所用材质应该是什么,这些内容课文中都有体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快速浏览文章与流畅书写说明性文字是他们必须具有的技能。两个看似宽泛的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关注,引发内心情感,我对案例B作了以下处理:
上世纪30年代,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扩城迁坟,有人传言“修路挖坟,破棺露骨,冒犯神灵”,百姓人心惶惶。于是,潘文华根据佛经上说法,建造一座“使死者超度、生者永得安宁、消灾避难”的金刚塔。但这样一座用来“消灾避难”的塔却在近年被人多次破坏挖掘。原因在于一本名叫《失踪的上清寺》的书,书中称此塔埋有宝藏,于是引起人们争相“寻宝”,又因管理人员较少,保护不力,导致塔身伤痕累累。
提问:
1、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相信小说中的内容去“寻宝”?
2、如果是你,你会那样做吗?请大胆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及理由。
3、你认为金刚塔渗透着哪些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古塔?
分析:较之案例A的问题,案例B的问题难度有所提升,并且更倾向于口头表达。问题1中涉及到古塔的构造和建筑习俗,需要学生对于中国古塔有深入的了解。问题2涉及到学生的历史观和人文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产生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民族意义。问题3是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总结归纳。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四)修改案例
案例教学结束之后,要对案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完善地运用到将来的授课中。这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比如问题是否太宽泛?如何提问才能保证学生在预设轨道上思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分担了多少时间的课堂角色?学生分组能否更加科学一些?如何与职业技能的训练更加紧密一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升案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在日后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高效。
四、案例教学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一案例教学法具有操作灵活性、多元启发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如何掌控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其二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班级人数和适用内容的要求上存在着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和对学生的评价效果。
其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并不广泛,相关研究较少,需在学生中进行相关调查,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对于笔者而言,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还需增强教学实践,不断尝试将案例教学运用于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并重点研究如何掌控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克服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上的局限等问题,使自己的案例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希望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为进一步运用案例教学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释:
[1]朱迪思.H.舒尔曼,郭庭瑾主译.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2]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苏佳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