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微课在大学课堂应用的思考

2016-05-30吴志杰

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程

吴志杰

摘 要:微课,近几年是教育界的新宠,因为它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文对于微课在大学课堂的应用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思考:微课的内涵是什么?微课出现的背景怎样?微课制作有哪些注意的要素?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希望能够与同行一起探讨推进微课在大学课堂的进一步运用的更好方式。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

一、导语

微课在最近两年可谓炙手可热,它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摸索中获取的又一成果。目前,微课在国外主要应用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或者混合课程。国内对于微课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者有黎加厚,焦建利,胡铁生,李玉平等,他们被称作是国内微课先行者。总之,微课是移动终端普及和无线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参加了2016年“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理论、策略与实践研修班”暨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研习,并有幸聆听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十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课。本期大赛以“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为主题,鼓励教师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此次参与,让笔者感慨良多,收益良多,特此撰文厘清微课的一些问题,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和推进微课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二、微课的兴起

在国外,微课最早来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勒罗伊.麦克格鲁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那皮儿大学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这两种课程形式可谓是微课的雏形。罗伊.麦克格鲁教授将他的微课设计为三个部分:概念导入,说明解释和举例深化,其目的在于让大众在零碎的时间可以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把繁杂难懂的化学知识用微课程的方式普及给大众。而一分钟演讲的提出者凯西教授则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供学生作为课外辅助学习资源,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同时可以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问题。

三、需要厘清的几个概念及关系

1.微课的内涵。微课,从字面看,即是微小课程的意思,也就是一个微型的教学活动的展现。微课具备目标明确简洁、时间短小、结构清晰等特征。提到微课,大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将是视频或者音频文件。本文讨论的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为:(1)其英文学名为Micro-lecture,指的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2)微课与微课程是有区别的,微课构成了微课程,反映在英文学名上,微课程即是Micro-lesson或者Mini-course;(3)从本质上看,微课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英文学名为Micro-teaching。

2.微课与信息技术。微课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成就了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微课既要满足制作方便(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摄像)这个条件,也需同时满足使用方便(容易获取、观看流畅)的条件,这样才可以让微课更加普及。微课的制作需要用到一些信息技术,但其根本要求则在于在短时间内把最精华的内容呈现出来,所以对于微课的评价,重在考核其内容和教学设计而非技术。正如外研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社长李会钦在本次“教学之星”大赛结束后的总结观点所言,此次比赛并不是要让教师成为“技术控”,而是希望教师能够“控”技术,让技术为教学服务。

3.微课与碎片化、泛在化学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爆炸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符号。九零后,零零后的新生代被称为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称这一代的教育者为“数字时代的移民”。人们的注意力也出现“短暂”、“易转移”等特征,即人们已开始厌倦长篇的、冗长的知识,而倾向于短、平、快这样特征的快餐文化。这种趋势从心理学上的解释为,人们大脑的注意力持续在10分钟左右,10分钟后便开始出现缺氧和注意力缺乏的症状;从传播学角度解释则是,这种短而精的信息传播模式符合当今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和学习习惯。总之,微课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碎片化和泛在化学习的时代需求。

四、对于微课制作的几点阐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微课的制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课堂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流媒体呈现,而是需要先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微课的核心本质、教育价值和发展趋势等,然后再来学习和运用微课制作的方法和技术等。下面,笔者将从微课所包含的元素、特征、时长及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1.微课包含的元素。微课虽然短小精炼,却包含有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胡铁生(2013)提出“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构成了微课的7个要素。刘名卓(2013)从微课的课程属性角度,进一步指出,微课必须具备基本的课程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无论怎样的诠释,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都认为微课必须具备课程的基本属性。除此之外,微课的制作必须使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如Power Point,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Snagi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 Maker、QQ影音等视频制作软件。这些课程的基本属性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构成了微课制作的基本元素。

2.微课的设计性。微课并非对于传统课件或者内容的简单流媒体的体现,而是具有十分鲜明的设计性,强调其对于课程某一内容或者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并且引导其进行积极思考、采取学习行动。其次,微课的设计性还体现在其是否具有交互性上,即课程内容是否能够让学习者在学习时产生与教学信息之间的交互,这个可以使用一些设计技巧,如,使用具有冲突性的画面或者文字,或者使用提问等模式。另外,微课具备较强的结构化特征,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课前,微课可以起到导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回顾、预习、了解重难点等;课中,微课则可以强化课堂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则是起到巩固和内化知识的后续作用。

3.微课的时长问题。微课到底多长时间为宜?如何将几个小时的课程压缩成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微课程?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不就是短小的问题么?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微课的“微”,制作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首先,制作前需要对制作的主题做好设计,确定内容的目标、结构等;然后,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从海量的资料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最精华的部分组织教学内容;接下来,制作者需要找好切入点,确保制作的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课程内容讲明白、讲透彻。据此,微课到底多“微”才合适呢?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依据,如自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录像讲座的形式来就某个主题进行阐释,长度基本在5-10分钟之间不等。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勒罗伊·麦克格鲁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那皮儿大学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则是“微”的典型代表。另外,享誉全球的TED系列演讲,长度也是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比较有影响力的美国可汗学院也是起源于最早的一个长约4分钟的数学教学视频。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标准为:大部分理工科类微视频长约5分钟;而文史类则稍长,大概10分钟左右。无论怎样,微视频必须满足“微”而“精”的条件。

4.微课的评价标准。黎加厚(2013)提出了微课评价的五个标准: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和创新。所谓聚焦就是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习者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而不是盲目的,毫无头绪和联系的、零散的学习材料的堆砌。简要,是评价微课的一个重要指标,即如何在“微”中体现“精要”。清晰,主要针对微课的结构,一个完整的微课应该包含课程内容、讨论、作业等,通俗讲就是一个微型的“教学包”。技术层面的要求,基本要求微课的展现要流畅、清晰。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微课不是“晒”技术,更重要和核心的评价标准还是在于微课的“课”上,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能力。

五、结语

古老的象牙塔式教育已经不太能满足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作为“信息原住民”的新生代也更习惯于碎片化、泛在化和链接式的阅读与学习方式。微课,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引起的一场革命。作为教育者,我们既不能落伍,也要保持理性和研究性思维,对于微课这种新生事物,既要学习、研究和运用它,也要思考和反思其不利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教育杂志,2013(4):36-42.

[4]刘名卓.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4):15-18.

[5]苏小兵.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微课信息技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