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儒根道形”看语文课堂的建构
2016-05-30金守波
摘 要:受高考指挥棒的效应所指,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片面注重分数的高低,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日常学习,这是与倡导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相违背的。由“儒根道形”建构当下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是指导学生获得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文章重点从儒、道审美思想的生成及对语文课堂的建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推动高效语文课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儒根道形 建构 语文课堂 儒、道审美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创了我国第一场思想大碰撞,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其中儒、道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最深广。儒家学派倡导“入世”的进取精神,道家学派倡导自然无为的处世理念,两种思想碰撞交织,内化为国人进取务实的态度,外化为一种清新飘逸的道家风度。我们用“儒根道形”来概括以上两种思想和态度,在语文课堂中需用本理论去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舒展。
一、语文课堂面面观
高考指挥棒让老师和家长眼里只看到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漠然视之,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即使是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的语文,他们也等同视之。缺乏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精力的涣散,培养一种爱好很难,毁掉一门兴趣却很容易。
(一)成绩迷惑了教师的眼睛
成绩决定一切是人类社会竞争中残酷的现实写照,无论是中高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成绩始终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老师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很容易让老师一味的通过成绩去评判学生。成绩只是一个学生暂时努力的表现,不能永远用冰冷的分数去浇灭学生求知的渴望。尤其是针对语文课的讲解中,有些老师发现学生连基本的国学常识都不知道,便断言孺子不可教也,这种逻辑推理是缺乏理论依据的,是错误的。
盲目迷信成绩让教师人为地对学生划分了三六九等,以有色眼镜去看待周遭的学生,不仅孤立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把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阻断了。试想一些名人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偏科现象,如果以一门学科成绩不好而遭到老师的挖苦和指责,势必会在身心上受到打击和伤害。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切不可以片面的看法去评判每一位学生,因此,拨开云雾,透过学生成绩看到学生的长处,使其优秀发展,健康成长。
(二)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失望
在课堂层面,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动的教占据主导环节,而学生的学多在被动的环节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初需要把课堂授课有个预期展示,在哪一时段要干什么,很清晰明了。现实当中很多教师被考试成绩评比、考核等压的透不过气,需要在课堂授课中讲解做题方法和技巧,因此,趣味性和生动性有所减弱,学生厌学情绪攀升。
语文本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课程,“审美趣味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美)的生成”[1]。由于对高分的过度追逐,逐渐导致自身变了味。一提到上语文课就是字、词、句的重复训练;一提到作文课就是“八股作文法”。妄图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沉浸在疯狂的练习做题之中,这就必然导致语文课堂由变味到变质,从而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从何时何地我们的国学学习开始变了味道,变得让人心生唏嘘,令人眼花缭乱。关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问题始终是个大难题,教师急需寻找对策并付诸实施,从而在根本上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语文课堂不再陌生。
(三)语文课堂缺少思想内涵
我们常说人是有思想内涵的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讲求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导,语文课堂也是这样。传统儒学经典讲求的是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与“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内涵体现在历史长河的文学典籍中,但是到了当代社会,环视周遭世界你会发现,人们缺少信仰或者说是无信仰。在语文课堂授课中,信仰的是高分,怎样得高分就怎样来,完全无视得了高分后又能怎么样,获得文凭、职位、金钱还是其他。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课堂信仰和社会信仰的缺失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学校里培养的是国之栋梁,将来要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如果这个中间阶层缺失了信仰,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将会无法预测。古代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也存在信仰缺失呢?答案是否定的,看一看孔子门生以及老庄哲学,很多文人墨客、王侯将相受其影响,有了自己的做人之本和价值评判,在历史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因此说,我们可以从儒学经典和道家思想中发掘精髓。
二、“儒根道形”带来的语文课堂建构
建构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是通过儒道审美思想建构语文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儒根道形”,“儒根”说的是写文章应该按照人伦叙事——按照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的、儒家学派推崇的处世学说进行书写,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思想理念贯穿始终;“道形”讲求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潇洒自然,以一颗平常心遍观世间万物与人情冷暖,遇事泰然处之,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儒、道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涤除玄鉴与道通为一
老子的“涤除玄鉴”讲求的是洗去人们内心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涤除”指的是洗去杂尘,“玄鉴”指的是用道作为比照。涤除玄鉴的“第一层含义,即是把‘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人们排除主管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2]。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同样也可以用“涤除玄鉴”去拯救,让我们清除掉“成绩决定一切”的歪曲看法,用真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捷径去沟通,化腐朽为神奇,用道家学派的“自然无为”发掘学生源自内心的兴趣爱好。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意思是说漂亮的人和丑陋的人相比较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语文学习爱好的培养层面,语文学习的好坏不能仅仅以成绩作为参照物,更多的是挖掘深层次内涵,正像一个美女和丑女相比较,美女的内心和丑女的内心哪一个更纯净,这也照应了人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阳光。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应从学生的身心素养方面综合考量,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增强语文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二)心斋与坐忘
“心斋”本是庄子用来解析如何进行审美观照的理论,意思是说空虚的心境。“坐忘”就是物我两忘,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就是早上起来庄子在朦胧之中不知自己幻化成了一只蝴蝶,还是蝴蝶幻化成了自己。“在庄子那里,工夫论主要表现在‘心斋'和‘坐忘'上,通过‘心斋'和‘坐忘',人就可以忘知、忘己而无计较之心。”[3]语文课堂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学习的境界之中,才会体会到国学世界的博大精深。
儒家学派讲求的中庸之道与道家学派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如出一辙。“中和是各种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统一,而这些因素达到统一的思想基础,就是阴阳、五行的观念……中和的另一个也是最深刻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4]可见,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最高追求在某种层面上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念基础,所以说,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儒根道形”来界定和量化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也可以分清学生主体给自己的清晰定位。
三、“儒根道形”带来的语文写作新风尚
21世纪的高中生面临着写作方式的更新换代,也面对着更多的写作题材。环视周遭的世界、当下的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而本应与之对应的精神生活则处于蜗牛爬行状态。人们常说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当代的创作主体肩负着“为社会而写作”的历史使命。
什么是“为社会而写作”,按照儒家学派对文人的要求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即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近几年来,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起,一些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异变,自甘堕落,最终成了金钱的俘虏。作为新时代的创作主体应该向韩愈、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学习,向鲁迅的针砭时弊学习,担负起“为社会而写作”的历史使命,再次唤醒国人麻木的心灵,改变狭隘的金钱意识;同时还应看到,“为社会而写作”需要从历史人文中挖掘材料,需要继承儒家学派推崇的“入世”与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
“为社会而写作”需要创作主体从儒学经典中吸取精华发扬光大,这与我们弘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要义是一脉相承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创并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了“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即外用于世,而对于国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则表现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另一方面来讲,“为社会而创作”就是要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真”就是以诚待人,拒绝虚假;“善”就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美”则是追求一种至高的境界。老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就是我们对人类世界的心灵感悟。
当代文艺创作者肩负着为社会、为灵魂而创作的历史使命,应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斗精神,抱着誓死报国的决心、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当代写作之中去,用儒学经典武装现代人的头脑,让跌倒的老人有人扶,让贫穷的农家子弟有学上,让我们家家都有温暖整洁的新房住,让我们人人看的起病。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才会更加清明,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中国梦”才会更加明晰。
四、结语
“儒根道形”是语文课堂建构的一种境界和追求,变与不变孕育其中,这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外道内儒”思想如出一辙。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基本的语文课堂学习还是要传承,为人民讲授国学、为社会进行审美培育的历史责任驱使着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者前赴后继。如果说古时候秀才的教书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的话,那么对于承担着启迪国人心智的当代文艺创作者来说,语文写作则是在书写灵魂与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儒、道审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建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PLG010]。)
注释:
[1]叶朗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2]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3]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4]朱立元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金守波 河南安阳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