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6-05-30李雪
李雪
摘 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了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如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率差等问题。本文将以四川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例,梳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究如何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区域不均衡;教师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到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给教育的改革带来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在大力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照搬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及时的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更好更快的向前推进。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最早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也从1994年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革新更是加强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紧迫感。
从2012年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而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1]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2]
二、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成果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开始展开……以四川省为例,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四川省自2012年开始启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项目启动以来,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各教学点配备卫星接收,多媒体等设备,为各学校接通了互联网。特别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农村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难点。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教学点长期处于教育“神经”的最末端,也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项目覆盖到教育“神经”的最末端,惠及了教学点的学生和教师,缩小了城乡、地域及校际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有效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使全省各地教学点能够有机会共享全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在项目的帮助下,多数地区教师能按规定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许多教学点教师直接使用或将资源整合加工,新开设了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已有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另外,项目资源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部分教学点利用项目网络资源,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弥补了学生的亲情缺失。
(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三能两平台”的部署要求,四川省面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条件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建立了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二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已经投入使用。
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先进信息技术,以实名制校验机制为核心,汇聚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及应用,满足师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对优质教育资源及教学应用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从2015年投入运行至今,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名制认证注册激活师生数已达420多万。
(三)组织教师培训。通过国家级、省级、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组建了一批骨干教师培训队伍,为教学点教师利用设备资源开展教学培养骨干和“种子”,实现培训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同时,通过市级、县级、校本培训以及优秀案例观摩、赛课送课等应用评比活动,教师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方法更多创新。为提高培训质量,还特别聘请四川师范大学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了专家培训辅导团队,指导培训内容,设计开发优质学习资源。
通过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培建立了远程在线培训系统,实现了教师在线完成培训任务、政策要求宣传、培训动态更新、课程资源推送、培训简报发布、培训心得展示,方便各级及时了解培训相关信息,同时向社会各界宣传教学点教师培训的成果。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使各地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的迅速提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已逐步暴露。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四川省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在市、县级学校中,多数学校在政策的扶持下,网络资源等基础通信的普及都已经完成,特别是在较大的城市,有些学校的教学已经开始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还是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跟不上的现象,目前多数学校的设备至少能满足一师一校一个班的教学。但在有些班级多的学校,设备又不能满足超过一个班的教学,老师们只能通过预约、调课等办法使用设备。甚至还有些学校因特殊情况目前还不能保证上网,还在采用光盘学习。
同时,四川省多有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的学校,吸引优秀教师较为困难。师资紧缺导致很多学校一师一班,少数学校甚至一师一校。这些地区受教师专业知识限制,也存在信息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当地的老师不会应用配备的设备,或者培训后仍无法有效的应用信息化的手段教学,导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反而更加拉大。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尽量为更多的学校配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提高教学点基础设施水平。另外,也要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艰苦地区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二)教师培训不足,能力参差不齐。教育信息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帮助很多教师逐渐养成了使用设备及资源教学的习惯。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与年轻的特岗、临聘教师构成,教师年龄层次相差较大,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虽然多次组织了国家级、省级、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但培训的覆盖面并不大,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另外,年龄偏大的教师,培训学习效果、资源二次开发整合利用、技术应用还稍有欠缺。很多教师受到陈旧教育理念的束缚,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四川省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较多,当地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有限,也为接受信息化教学和相关培训增加了阻碍。
建议加强落后地区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地方示范试点学校的先导性作用,组织优秀教师引导其他教师应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学会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并形成资源应用的常态化机制。另外,对特殊困难的学校,建议组织区域性的培训小组,定时定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指导,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困难,逐个解决,普遍提高基层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三)资源共享率低,指导互动能力差。目前通过网络资源平台等途径共享的教学资源量还比较少,且多为人教课标版等主流教材,四川省目前还在使用其他版本的教材,与可共享的资源学习进度不匹配。而且现在的教学资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能满足各个年级各个学段持续的教学需要。很多学校利用网络或多媒体开展了新的课程,可是当地并没有可以教学的老师,学生自主学习后,没有能够与老师互动或者课后答疑的机会,学习效率不高。
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远程互动能力。
另外,部分学校自然条件艰苦、面临安全隐患多,教师虽重视安全、但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建议在项目资源中设置安全教育专题资源,增加良好生活习惯、疾病预防、灾害逃生、危急自救、网络安全等安全教育知识,提高教师与学生安全知识储备,最大限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有长远的规划,才能保证可持续性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要着眼于人,着重于以人为本,而不能盲目的追求技术的革新,为赶上潮流而不顾实际效果的发展是不可取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区域性不均衡十分明显,分层分批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给不同条件的地区提供更适合当地发展接受能力的技术和装备,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能减少设备的空置,提高投入产出比。
同时,要给教师提供真正实用的培训,让老师们真正的能看到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好处,才能提高老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积极性。同时,应该建立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考核体制,逐步推动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参与教学的能力。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2]
在教育信息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保证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学习的连贯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记录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在重新调整班级、更换老师等情况发生时,让新的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情况等,不需要再从头了解。[3]教师也是一样,对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经历进行记录,也可以了解一个老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合理的安排培训和教学任务。
另外,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走在前面的学校,如一些高校,应该同时关注利用新的技术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去吸收新的技术来提高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只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根据我国教育的特点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把握住前进的方向,才能走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教育信息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王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之路——香港电子书包发展有感[J].四川教育信息化,2015(1):5-6.
(作者单位:四川省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