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
2016-05-30王薇枫
王薇枫
摘 要:丰富多彩的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增加学生学习乐器的机会,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气流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仅仅依靠第二课堂无法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为此我们必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乐器的机会,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做了一些尝试工作。
一、开展音乐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在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除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之外,教师应该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力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样的活动具有合理性、新颖性、创新性,会让学生学起来感到有趣、有益。
1.第二音乐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第二音乐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应仅仅有一些中外名曲的赏析。如可以开展的内容有:音乐文化学习、宣传;乐器的学习;将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舞蹈队形式;将演唱与音乐结合的合唱队形式;将乐器组合在一起的乐队形式等等。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重视学生需要,开发学生音乐才能
初中学生的音乐需要已经趋于多样化,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对不喜欢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抵触较多,而教学过程是发现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阶段,有的学生嗓子好,喜欢唱歌;有的学生就喜欢笛子,喜欢吉他……如果你要强迫他们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两天就失去兴趣了,无形中也就抹殺了孩子的激情和才能。
二、开展音乐集体活动,强化学生音乐训练
在音乐学习中,不应仅仅是单独的个体训练,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合唱、音乐合奏等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能在活动中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相互竞争、共同进步,让学生的乐理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
1.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由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音乐知识学生学习都是蜻蜓点水,学得不彻底,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很快就会被遗忘,而第二课堂中的集体音乐活动,如合唱、舞蹈、演奏等都可以让基础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并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一开始我们就教学生歌唱中如何呼吸:“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小腹收缩,腹部和腰部均有扩张的感觉,像闻花香一样。呼气时,腹腔、胸腔及两肋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气流从口腔中缓缓呼出。”在合唱中常常有分部唱法及轮唱等形式,在合唱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唱歌中的呼吸。
2.认识乐器及学习乐谱
在集体演奏中,往往也会用到多种乐器,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些乐器。有的学生还因为参与集体演奏找到了自己喜欢及擅长学习的乐器,这些都给学生的一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乐谱的认识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正常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学得一知半解,因为实践机会太少了,学生无法理解。
例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了小型乐队,这样的乐队虽然不能与高校的一些正规乐队相比,但已经基本具备了乐队的雏形,学生在乐队中不仅学习了识谱,而且掌握了一种乐器,实践了将器乐引入课堂的教学理念。
3.发声训练与视听训练
发声是音乐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发低音与高音时都比较困难,这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发声失去兴趣。视听训练同样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学生视听训练能提升学生音乐的“感觉”,将对音乐的感悟内化为自身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合唱形式的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让学生开展发声练习,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合唱中不仅可以练习发声,还可以训练学生从乐曲中体会当时创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
三、将校园文化活动同音乐第二课堂结合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校园乐队更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我们常见的如管弦乐队,一般包括小号、长号、中音号、长笛、打击乐器等。曲目的选择、人员的组成、教师的安排、具体的管理及其训练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实现教学相长。所以,我们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应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让活动更有效、更丰富、更容易开展。
总之,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是音乐教学的延伸,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音乐技巧得到训练,力争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进而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家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管理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付春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