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问题链”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

2016-05-30梁立斌

新课程·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链高效课堂

梁立斌

摘 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灵动的科学课堂,总是有几个“问题链”做支架,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拓通清晰思路,深入思考问题,捕捉生成精彩,感悟科学本质,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拓展,实现“深度发展”的预期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链;高效课堂

“问题链”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并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高效课堂。如果把教学目的比作高楼的话,“问题链”就是登上高楼的梯子。如果教师能搭好这样的梯子,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这样的梯子,学生的思维就犹如一池春水,荡漾起一层层涟漪,带来一丝丝春意。

一、“问题链”设计的价值取向

1.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达到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学生的思维常常因生活实践问题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拔高追问会使学生的思维上升一个台阶,攀向思维的新高。教师“问题链”设计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的纵深,以达到对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2.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问题链”着眼于学生思维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领和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二、科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时机与方法

初中科学课堂中,教师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链”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在前概念转化中设计“问题链”,实现迷思概念的矫正和重建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其已有经验中与科学概念相左的前概念(迷思概念)是学习中不小的阻力,教师如果事先对此有所了解,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链”,引发认知冲突,巧妙地将其转变为科学概念,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而且也可使学生因此而感受成功的乐趣。

如,在浮力教学中,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误认为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教学中结合随堂实验设计“问题链”:

问题一: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弹簧秤读数如何变化?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问题二: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并置于不同深度时,弹簧秤讀数如何变化?有什么新的发现?

问题三:换用酒精重复以上实验,弹簧秤读数如何变化?浮力的大小又跟什么有关?

问题四: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铅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秤读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五:现在请你谈谈对浮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问题链如搭建支架,引发学生认识冲突,从而使原有的迷思概念无力解决,冲突时,才会放弃旧的观念,从而形成新概念。

2.在遇到新问题思路不清晰时设计“问题链”,打通学生思路形成的途径

学生分析问题,表达看法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既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起点。限于学生的认识基础,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超出“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路往往不流畅或不清晰,这时需要设计“问题链”搭建学生认识的“脚手架”,给学生以知识和方法的引导,打通学生思路形成的途径。

在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碱的性质”一课学习中,“CO■与NaOH溶液的反应”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这个反应没有可观察的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教师如果直接提出以上问题,课堂上可能出现“冷场”。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问题一:“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外有压强差”,由于这个反应有气体参与,如何设计实验,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气压的变化?

(学生可能设计: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气球的膨胀程度,矿泉水瓶的变瘪等。)

问题二:矿泉水瓶的变瘪是CO2与NaOH溶液反应引起的,还是CO2与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引起的。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对实验现象的追问,引导学生想办法从对比实验中进行深入探究。)

问题三:这个对比实验能充分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

(促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最有效的办法是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

问题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有Na2CO3生成?

问题五:你对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物理、化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求异、思变、创新思维。

3.在学生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时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而严密的思考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时,往往不能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使得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问题链”,使学生对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严密的思考。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3支试管,编上号,分别加2 ml淀粉溶液。

②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温水、沸水、冰块中维持5 min。

③向3支试管中加入1 ml唾液溶液摇匀,再在各自温度中维持5 min。

④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现象。

按照课本实验原理的推测,沸水和冰块中的试管应变蓝色,而37℃的温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如果这样结束了,似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深刻的,可设计以下“问题链”:

问题一:为什么要水浴5 min?(使淀粉溶液、唾液溶液达到相同温度,保证体现该温度下酶的活性。)

问题二:能否省略步骤2?如果省略了结果将会怎样?(均不变蓝色,在放入各自温度的水浴中时,唾液淀粉酶已将淀粉分解了。)

问题三:能否省略步骤4,在步骤1中3支试管各滴入一滴碘液,再进行步骤2、步骤3的操作,然后会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可观察到37℃温水中的试管蓝色褪去,其他两支试管均不褪色)

问题四:本实验中哪支试管是对照组,哪支试管是实验组?

问题五:你对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又有什么新的看法?能否画出大致的坐标图象?

通过这样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将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处,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4.在發生意外之处设计“问题链”,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意外的事情。其实,这些意外的事件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碱的性质”的实验中,NaOH溶液滴加FeCl3溶液,刚开始时产生红褐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见了,针对这一意外问题,设计如下的“问题链”:

问题一:是谁溶解产生了沉淀?(可能是FeCl3溶液中混有酸引起的)

问题二:如何证明FeCl3溶液呈酸性?(pH试纸、锌粒、碳酸盐等与学过的知识“酸的性质”相联系)

问题三:如果FeCl3溶液中混有盐酸,那么该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写出该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相关化学方程式。

问题四:如果向混有盐酸的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那么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将是怎样的。

学生在以上的意外事件中设计的“问题链”,从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等方面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了多种感知,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化学学习独特的四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曲线表征,增强了在不同表征间进行转化的意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因势利导,设计“问题链”,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课堂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5.在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本质

美国科学促进会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本质进行阐述:(1)科学知识的本质——世界是可认识的,科学知识是可变的,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2)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科学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科学反对权威;(3)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分成专门领域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研究,科学必须考虑伦理的原则,科学家既作为专家又作为公民参与公众事务。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曲折漫长的探究过程,先是根据生活经验和一些观察事实提出猜测,后来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努力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猜测,有的猜测很快证明是错误的,有的猜测受到当时客观观测条件的限制,被证明是正确的。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又发现过去被证明的结论是不太精确的,于是又加以修正。

例如:在教学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中设计如下“问题链”:

问题一: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猜测大地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你认为当时人们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二:远眺帆船,最先看到是桅杆,然后逐渐看到船身,你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吗?是凹面,还是凸面呢?

问题三:麦哲伦环球航行又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17世纪牛顿根据经典力学的原理,推断地球是一个两极方向略扁的椭球体,但是大多数人不相信这个结论。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量表明:地球赤道平均半径6378.139千米,两极平均半径为6356.755千米,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个测量是否能证明牛顿的推理?

问题六:通过查阅资料,还有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科学的认识过程正是这样发展的,即使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许多科学结论,仍然有可能被不断修正,某些结论甚至会因为新发现的科学事实而被推翻,科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体会科学理论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发展性等本质。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灵动的科学课堂,总是有几个问题链作支架,引导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拓通清晰思路,深入思考问题,捕捉生成精彩,感悟科学本质,从而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3(2):73-76.

[2]陆林忠.例谈初中科学迷思概念修正和重建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12(9):62-65

[3]何彩霞.拓通学生“思路”建构的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16-18.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教学问题链高效课堂
例谈“小组合作,差异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网络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