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
2016-05-30苏永发
苏永发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考试的导向注重对学生民族语言修养、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义是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会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呢?本人在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和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感悟出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如课前预习时要默读,感知内容时小声读,在自习课上大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以由老师范读。如,我在教学《雷电颂》时,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去感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一些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分别扮演文中的秦王、唐雎及安陵君,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真切地感知到秦王骄横欺诈、狂妄无理的本质和唐雎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这比我们老师干巴巴的讲解要高效得多。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例如,教学《三峡》时,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课文的学习。先由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再配上Flash动画,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好方法,特别是《三峡》《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的兴趣大增,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读中诵,诵中读,更应注重“理解”
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字词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等。只有把文章内容理解透彻了,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所获甚少。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获取信息,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三峡》一课,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我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觀成为一体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才是最主要的,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叫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扮演主角,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比一比、拼一拼。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前先准备两组题目,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由老师主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竞赛。第一轮为必答题,都是一些基础知识题,要求每个小组依次答题,答对加分;如果答错倒扣分,并把该必答题作为抢答题,将答题的机会让给别的小组。学生对于回答正确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进行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乐中学,学中乐,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情绪愉悦感,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如上《愚公移山》时,让学生对“愚公移山”和“愚公搬家”进行正反方辩论,各抒己见。课堂上各组积极讨论、答题、质疑,那种气氛是相当热烈的,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宏观调控即可。教师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黄翠苹.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3(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