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擎起抗日旗

2016-05-30王泽京

北京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奈斯杨宪益特曼

王泽京

杨宪益(1915-2009),译界泰斗、著名学者和诗人。安徽泗县人,1915年生于天津一个银行家家庭,1934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光华大学等院校,历任国立编译馆编纂、外文出版社专家等职。他与夫人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英国人,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翻译大师)联袂翻译了《离骚》《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志异》《红楼梦》《鲁迅选集》等,译著逾千万字,被学界誉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杨宪益先生著作等身,誉满海内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抗日勇士。海外留学生涯中,他主持中国学会、创办报纸杂志、编写剧本,讴歌抗战。他募集资金,致力于抗战大业,擎起了抗日大旗,谱写了一曲抗日正气歌。

一、打垮日本学会

牛津大学有一个中国学会,学会设主席、秘书各一名,全面负责会务,杨宪益到牛津大学后被推选为秘书,翌年,又被选为学会主席。中国学会时常举行集会,邀请一些中英学者做讲演,从中国历史文化讲到政治经济,从中国革命论至外交……内容精彩纷呈。

当时,日本留学生在牛津大学也组建了一个学会,日本学会长期受到日本官方的资助,经费充足,时常举办一些茶话会、联欢会,以招徕更多的会众,有时甚至还不惜高薪聘请一些外国名流为其支撑门面。所以,日本学会会员远超中国学会,他们对中国学会,嗤之以鼻。见此情形,杨宪益义愤填膺,暗下决心要打垮日本学会。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揭开了序幕,日本野蛮灭绝人性的侵略行径遭到英国、加拿大等许多爱好和平、正义国家和人民的谴责,杨宪益抓住有利时机,在牛津大学积极展开抗战宣传和组织活动。有一次,杨宪益在一个会堂举行了上千人的集会,与会的不少西方人士认为:日本自19世纪末期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发展势头迅猛,相较之下,中国政局不稳,经济、科技落后,要想战胜日本,无异缘木求鱼。见此情景,杨宪益当即登台进行演讲,他引用英国著名学者弗莱达·阿特利(Freda Utley)作品《日本的泥足》(Japans Feet of Clay)中的一段话:因为中国抗战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因此,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悬殊,但中国必将打败日本。他的演讲有理有据,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会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杨宪益以卓越的才智将中国学会办得生机盎然,渐渐地中国学会在牛津校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前的很多日本学会会员放弃日本学会,转而加入到中国学会中来,中国学会会众也由起初的百余人渐渐增加到近千人。当时杨宪益女友戴乃迭、在牛津大学求学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以及吕叔湘、杨人楩、俞大絪、俞大缜等也纷纷参加了中国学会。戴乃迭还对一群群妇女演说,劝他们别买日本罐头和长筒丝袜,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学会最终不仅在会员数量上,而且在气势上战胜了傲慢无礼,狂妄自大的日本学会。

二、创办《抗日时报》及《复兴》

抗战爆发后,英国伦敦中国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如火如荼,杨宪益成为活动的领导人之一,这些抗日活动得到众多英国人士的相助,当地的工会以及地方人道团体出面组织了许许多多的集会,据杨宪益先生回忆:“我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公开演讲,我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听众们为我喝彩,并发誓要支持我们的事业,许多好心的老太太走上前来递给我一杯又一杯牛奶。”为了让更多在英国的华人了解抗战局势,他决定办一份中文报纸《抗日时报》,他的想法获得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王礼锡夫妇和吕叔湘、向达等的支持。杨宪益和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驱李烈钧将军之子李赣鹏共同出资买来一台油印机,杨宪益负责把当天英国报刊上有关中国抗战的新闻资料搜集起来并译作中文,再由向达进行润色,向达还负责与吕叔湘一起制作蜡版,最后大家一起动手油印,报纸印出后散发给伦敦的华人。

那时候,《抗日时报》深得伦敦华人喜爱,近千份的报纸往往很快告罄,一时洛阳纸贵。1938年春,杨宪益又在牛津大学又创办了一份杂志,名曰《复兴》。该刊从资料搜集整理到撰稿,及至油印、分发,概由杨宪益一人完成,每期约十至二十页,杨宪益在《复兴》中猛烈地抨击日本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他还对战争形势进行客观分析,认为中国必将打败日寇。杨宪益将一部分杂志分发给英国的一些团体和机关,一部分寄给中国国民政府组织机构,他甚至把《复兴》径自寄到日军驻天津卫戍司令部,体现其悠悠赤子之心、也体现出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极度藐视。

20世纪30年代,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办了一份《救亡报》,杨宪益获悉后,于1937年冬前往法国巴黎进行交流活动。据杨宪益先生回忆,当时一位资深的中共代表接待了他,但杨宪益不知道他是谁,他告诉杨宪益说他姓吴,但杨宪益认为这可能不是他的真实姓氏,他对杨宪益说:“我们和中国人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在一起工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他还请杨宪益在一家小咖啡馆吃了份简餐,杨宪益向《救亡报》组织捐助了20英镑,表示对他们的抗日救亡运动工作的鼓舞和支持。

三、为抗日募捐、编写《平型关》独幕剧

留学期间,杨宪益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还进行了一些募捐活动,说起来还有个故事:1935年冬,一位名叫厄奈斯特·庇特曼(Ernest Bitt? man)的英国富人热情邀请杨宪益到他的俱乐部共享晚宴,他们曾在地中海游览时相识。那时,英国富商常在俱乐部度过余暇。厄奈斯特·庇特曼供职于皇家汽车俱乐部,晚宴上,厄奈斯特·庇特曼眉飞色舞地告诉杨宪益,说他的儿子刚买了一架飞机,他怂恿杨宪益也去买一架,说这是件很时尚的事。席间,他还好奇地询问杨宪益的汽车是什么牌子?令他惊奇的是,杨宪益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汽车。过了一段时间,杨宪益和中国留学生在伦敦组织了一次抗日宣讲会,发表了抨击日本侵华的演说,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事业进行募捐活动。会前杨宪益给这位英国朋友发了份请柬,厄奈斯特·庇特曼如约而至,听完演讲后,厄奈斯特·庇特曼看见杨宪益和几位中国学生正站在出口处,每人手上各端一顶帽子用以接纳捐资,他目光中顿时流露出一种异样的神情,走过杨宪益身边时,他悄悄地在杨宪益的帽子里放了10英镑,杨宪益礼貌地向他表示感谢,他低着头匆匆离去。从那以后,厄奈斯特·庇特曼再也没有联系过杨宪益。多年后杨宪益谈起这段往事时笑言:他看到家境殷实的中国朋友竟然做出这种类似乞讨的举动,肯定大为震惊,但我从事反日宣传活动忙得要命,也无暇顾及这些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攻入中国内地,狂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守军奋起抗战,中日双方展开了一场决死战斗。为了号召海外华人抗战,鼓舞海外华人的抗战士气,1938春,杨宪益以平型关伏击战为题材,用英文编写了一部独幕剧: 1937年9月初,日本最精锐的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团进抵河北蔚县,其一部向山西广灵、灵丘一带进犯。负责守卫该处的国民军汤恩伯部的十七军、七十三师与日军鏖战近十个日夜后,撤至平型关一线。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著名要塞,地势十分险峻,扼太原门户。日军企图一举夺取平型关,打开通往太原的通路。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于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击溃第五师团第九、二十一旅团,共歼灭日军近千人,缴获了日军大批辎重,取得了抗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振奋了中华儿女的抗战士气。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这部剧本丢失了。

参考文献:

[1]李舫,任姗姗,李辉.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N],北京:人民日报,2009 -11 -25(11) .

[2]戴乃迭.我觉得我有两个祖国[A],杨宪益.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他的精神世界[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宪益,薛鸿时译.杨宪益自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奈斯杨宪益特曼
非叙述到叙述的更迭——论查特曼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理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共舞一曲
法庆祝“喜剧之王”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