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预设,提高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2016-05-30黄小

关键词:两位数归因儿歌

黄小

摘要: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要精心预设,在课堂教学中从目标制定、氛围营造、情境创设、科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预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82-1

一、合理预设目标,引发学生树立自信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成功的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会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合理地预设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预期达到的客观标准,合适可行的目标可以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太难、太高的目标容易让他们丧失信心。因此,预设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注意到班级的学情,既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而又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要摘到桃,还要“跳一跳”。让学生在适当的焦虑情况下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数量,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点,渗透符号思想,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始终用“数青蛙”这首儿歌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具体为:

(1)欣赏儿歌,激趣导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2)续唱儿歌,树立信心。让学生接着继续往下编唱儿歌,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列表形式帮学生总结规律)

(3)诵读儿歌,抓住重点。在学生编不尽、读不完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试着写出儿歌“最后一句”,自然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同时相机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书写规则。

(4)自编儿歌,总结升华。“池塘里有a只青蛙,岸上b只青蛙,你还能知道什么?”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想法,既巩固了新知,又扩大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二、有效预设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良好、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不批评打击,更不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知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灌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作为课堂和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氛围和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场景视频:迎接新年到,随着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零点”时刻自然引入教学。随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平时一天的时间安排,通过收集这些生活素材,使学生发现在生产生活中要用到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学校作息时间表等一系列素材,设计一天生活安排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利用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三、精心预设情境,引领学生亲历成功

学生成功体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人们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情境创设,可以启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能调动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内驱力;同时,好的情境创设也可以降低新知的坡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一种是将数学问题还原成一个现实的背景,一种是利用新内容与原来的已学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并且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预设,引领学生亲历成功。

四、科学预设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反之,学生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效能感就低。人的认识问题能力是有限的,归因者在某种动机或自尊心的影响下,他们的归因往往会产生偏差。教师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归因的技能。

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后,教师安排了一组拓展题目:“12×11,13×11,”(一个两位数乘11),让学生计算,学生都能很快算出答案,但一直没有人触及最核心的规律:一个两位数乘11,乘积就是将那个数“两边一拉,中间一加”。教师在评价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先给予计算正确的同学以肯定,然后再引导观察两题的积有什么特点,在大部分学生还未能发现规律的时候,再出示“14×11,15×11,23×11”等,通过多次练习与比较,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上述规律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引导,适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终于让学生总结出乘积是“两边一拉,中间相加”的规律。运用部分再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律自己写两道这样的算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发现这种“巧算”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体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断归因,产生积极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开发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精心预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两位数归因儿歌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巧算两位数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睡觉儿歌
两位数
儿歌绝唱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