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关键”处,品出味道来

2016-05-30曹海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紫藤萝味儿关键

曹海霞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过“纸上的话”看到“纸的背面”的过程,只有在课文的美点、细节、矛盾、留白等关键处不断咂摸、品味,才能让“纸的背面”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反复咀嚼、揣摩,才能发现自我精神的倒影,品出语文的味道。

一、于美妙处驻足,品出字里行间的芬芳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自己品出作者文笔之妙,更要能够深入浅出地将这种美妙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沉浸在文字中,发现美,品味美,表达美。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壮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赞花之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自主赏析文章精美的语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繁多茂盛、生机勃勃,这句话还让我想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手法写紫藤萝的活泼,使人觉得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娃娃。”……文字美,学生的分析更美。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还我一个惊喜。

《与朱元思书》虽是文言文,但语言同样优美,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短短144字,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美,并通过和《小石潭记》、《陋室铭》的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美文可引导学生一头扎进文本里,循着文字的踪迹,细细品,慢慢酌,用心感知文字的魅力与诗意,让文字的芬芳味儿得到充分的释放,让整个课堂都浸润在这浓郁的语文味中。

二、于细微处咂摸,品出文字深处的甜味儿

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课文中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都自有作者的用意,有些细节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往往可以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奇妙作用。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这些细微处进行咂摸,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把握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细读《孔乙己》,会发现文中很多词语都内涵丰富,像“踱进店面”中的“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和“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字,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对于理解人物形象都大有帮助;读《变色龙》,一定会注意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作者四次描写军大衣,其实是借此来揭露人物的丑态及卑劣的内心世界;《故乡》中提到“我”让闰土拣择东西时,他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于这个细节处咂摸,便可以明白闰土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神灵身上,体现出农民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精神状态;《背影》中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的细节描写更是打动了无数人……

细节虽小,内容却丰富,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心在细微处咂摸,咀嚼出文字深处的甜味儿,倾听来自文字深处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更亲密地接触课文,触摸到文章的灵魂。

三、于矛盾处质疑,品出语言的真味儿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其中的“思”是思考,是质疑,更是化解矛盾后的茅塞顿开。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还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而教材中的矛盾处恰是思维训练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引领学生于矛盾处质疑,深入探究,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在《小石潭记》一课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结尾部分的时候,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告诉我们陪伴作者一起游玩的有5个人,作者却说‘寂寥无人,是不是很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学生的思维旋转起来。结合学生课前自己整理的写作背景并讨论,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1.不矛盾,作者觉得“寂寥无人”,是内心上的一种抓惆怅之感,与周围同伴无关。而且这些同游者不一定是他的知己,他内心的伤感无人能够理解。2.小石潭幽静的环境牵动了柳宗元悲苦的神经,让他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之中,暂时忘记了周围其他人的存在。3.“自古文人多寂寞,唯有华章吟悲歌”,正因柳宗元的失意和寂寥,才有了这篇流芳千古的《小石潭记》……学生的精彩解读把课文的解读推向了“青草更青处”,无需我再补充再分析,对于人物的感情,学生已经有了透彻的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矛盾处其实恰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譬如《孔乙己》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经典的矛盾;《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帮助他们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嚼出文章的真味儿。

四、于情浓处敲打,品出语言的情味儿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里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拳拳爱子之心;有李煜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无法诉说的满腔愁思;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递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阅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扉,感受作者的情感,做到“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进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于情浓处敲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背影》一文教学时,课堂上学生找到了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一句话“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并且读出了作者的自责和追悔之情,我不失时机地点拨:“是啊!多年后,作者再来读父亲的‘背影,有了这样的感慨,而我们呢?莫非也要多年后再来体会父母的爱吗?”教室里一片沉默,学生脸上的表情凝重了……

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纯真的心灵。抓住课文的情浓处进行敲打,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课文的情味儿去感染学生,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于留白处玩味,品出语文的韵味儿

“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文学作品中“未曾着墨”处即文本的留白,这种留白不是缺少实质的内容,而是将文字背后的核心隐藏了起来,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课文不在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要巧用留白,让学生在不断的补白中感受课文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故乡》中作者多次独具匠心的运用了留白。如“我”与中年闰土见面时,“我”的第一句话是“阿!闰土哥,——你来了?……”而闰土却是分明的叫道:“老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经历和体验,发挥想象,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艺术的补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他们感受到了“我”见到故友时的兴奋及对闰土外貌变化之大的惊异之情;而闰土的感情则更为复杂,他既高兴又悲哀,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称呼“我”为“老爷”。经过补白,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闰土精神上的变化,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留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生命力蕴藏在留白之中,等待着学生的解读。在留白处玩味,让语文课堂韵味儿无穷。

自己品出来的味道才香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些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探究的兴趣,真正的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曼妙世界中,使他们在文本的解读中充分感悟文字的魅力,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后塍学校。

猜你喜欢

紫藤萝味儿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高考考好是关键
味儿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紫藤萝瀑布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