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低效现状
2016-05-30赵翠琴孙中华
赵翠琴 孙中华
在一些农村高中学校,语文教学颇为尴尬:高考语文成绩在120分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高考语文平均分都低于英语、数学学科。许多学生都是因为语文不能考高分而不能实现重点大学梦。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实践中,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几乎成了摆设:语文老师在课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下做数学、物理等学科作业。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愿听语文课,不愿做语文作业?
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
据笔者调查,在早读课,班主任老师让学生读语文的不到10%。笔者曾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班主任不让学生早读及自习期间学语文的占了很大比例,将近80%。这就更不用说在其他课外时间学习语文了。班主任都认为语文博而无边,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提分快,提分高。于是就让学生放弃了语文学习。
再加上一些学校考核班级工作时用月考总分作为唯一的指标,没有形成长期科学的考核标准。一些班主任为了提高总分,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多花时间,而语文学习时间被迫让给其他学科,导致语文学科越来越薄弱。长期下来,语文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这种现象甚至已经蔓延到初中阶段。笔者对本县几所初中学校作过调查:从七年级开始,班主任老师就不重视语文,他们认为语文拉不开班级与班级分数的差别与档次,没有其他学科提分快,效果好。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从初中阶段就不能得到保证,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底素养欠缺,激发不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索兴趣
我们不可否认在一些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但大部分老师“以本为本”,拿着教科书,参考书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进行深读,没有把其中的奥妙读出来,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老师都只能讲一些表层的东西,于是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像其他学科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
还有一些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学生只顾看多媒体,而没有闲暇时间阅读思考。也有一些语文老师无效提问,搞形式主义,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
多数语文老师没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杂志,更没有时间阅读文学书籍,这样造成许多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底欠缺。这样就满足不了学生的期待效应,没有启发学生认识到文本的真正价值。
赖瑞云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指出,文本解读的任务是:“深层的内容是故事、画面、文字中隐含的意蕴,内在的形式是各艺术样式的表现规律。这表现规律简言之是创作者总是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手法,可称之为‘最具表现力的选择法则”。“对于文本解读而言,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揭示艺术形式这个秘密及艺术意蕴。”
语文老师要把教学的重心由浅层转到深层的未知,才能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曾经指出:“这和数理化或者英语课程不同,课本上的难点、疑点,如果教师不加阐释,学生不可能凭着自发的感性理解悟透彻。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一只解释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未知,再雄辩的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的语文老师,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孙教授的这番话指出了当今语文教学的要害。
第三,学生缺乏必要的积累,作文训练随意性大,作文教学处于无序状态
由于学生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不到20%,即使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也只是浅阅读状态。笔者曾经发放过500份调查问卷,许多农村学校作文教学效率普遍比較低,学生不愿写作文,写起来由于没有内在的观察,内在的兴趣,教师指导的无力,作文水平普遍较低。这样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真可谓很难。
最后,教师科研兴趣低
基层学校老师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很少,许多教学灵感,教学智慧,教学日记没有及时付诸文字,不能及时反思,造成很多优秀教师有时想发表文章时没有材料。再加上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语文老师参与“课题研究”兴趣不高,没有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成为重复昨天的故事。
总之,这些问题知识笔者浅见,随着新课改春风吹进,随着语文老师素质提高,语文教育春天一定会吹进基层语文教坛!
作者单位:安徽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安徽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