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堂词典

2016-05-30翟幸福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粮百病插花

翟幸福

李堂村人生活在农耕社会里,劳作生活、衣食住行中很多的话语与所在时代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一些政治的术语、物品的名称已经永远沉淀,如“偷听地台”“蓝斯令布”等。本文所说的词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典,应该是语言化的生活画卷。这些和“方言土语”并不能完全区别,实际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闯名儿】婴儿出生的头一天早上,婴儿的父亲便要出门“闯名儿”,即“撞亲”。撞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婴儿的父亲都要跪下磕头,然后向其说明家中生了孩子,并请对方为小孩起名。过去,农村早起的多为拾粪老头,有的毫无思想准备,但碍于习俗,不便推却,只好信口说一个。于是,就有了诸如“粪筐”“箩头”“狗娃”等名字。还有的实在想不出好听的名字来,就叫作“闯名儿”。如果等太阳出来还没有碰到人,就要认记在就近的大树或大石上。

【找头发换针】过去走村串户经营小百货的代名词,可以用钱买他们的商品,也可以拿废铜碎铁、破布头旧鞋子等去“换”,尤其是更喜欢用头发换,所以就吆喝“找头发换针”。

【钉——锅——毂辘—锅】修补锅、盆的生意人招揽生意时的吆喝声。第一个“锅”字和“钉”字声音响亮、拉得很长,第二个“锅”字发音较低、戛然而止。

【割——豆—腐】卖豆腐的吆喝声前长后短。卖豆腐的相距李堂村不远,各自有自己的固定线路和区域,年龄一般都在50岁左右,脾气好,人缘也好,与村人互开玩笑,有时还可以赊账。那时候人们手头不方便,没钱,但家家或多或少都有点豆子,可用豆子换豆腐。但农户用来换豆腐的豆子,一般品质较差,枯瘦、干瘪、破损,用最好的豆子换豆腐舍不得。有顽皮村童也与他玩闹,“某某卖豆腐,鸡子撵上叨屁股”,其也不会恼。

【磨剪子戗菜刀】一种手艺,通过磨、戗过程使变钝的剪子、菜刀重新锋利。样板戏《红灯记》中那位不知姓名、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掮着短板凳、凳前放着一块磨刀石的地下工作者就是业者形象,那是扛着磨刀凳四处流浪奔走的底层生活的穷苦之人。

【剃头的挑子】一头是炉子,另一头是凳子。每逢集日的时候,剃头的会在街上摆摊,炉子上用铁壶温水。

【悠绿儿】悠:适,闲散。农历正月十六,年正式过完。这天男女老少结队出行,到县城、超化等地闲转悠,看玩狮子舞等民俗表演。这种风俗就叫作“悠百病”,有“正月十六悠百病,悠了百病不生病”之说。村人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悠”在路上,“悠”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悠”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实际上,悠绿儿就是正式向过年告别。男女劳力该开始春耕生产了,学生们也该上学了,一年中再没有悠闲的时间了。

【捏蛋儿】抓阄。在遇到人多物少、事少人多,又需要分配和取舍的情况,众人事先议定一个规则并承诺接受结果。然后就用一个一个小纸条,上面写上数码顺序或者“有”“无”(或不写)的字,然后把纸条搓成团,主持者把所有的阄放桌子上或容器里,一个一个抓。结果当场解读,并记录在案。

【长工】给地主、富农长年干活儿为生的贫穷雇农。除农副业劳动外,还兼做杂务。工资以年计,供食宿。他们和地主是一种租佃关系。在李堂村称为“扛长工”,一个“扛”字,足以说明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

【年馑儿】李堂人发音:年景儿。馑,拼音:jǐn,本义是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特指灾年,庄稼收成很不好,或颗粒无收。“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墨子·七患》)。

【插花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村组因地界互相穿插或分割而形成的零星分布的土地。旧时,多数自耕农将土地典当出去后无力回赎,最终将土地绝卖,造成耕地所有权变更。原本同村的搿(音ge,结交的意思)地邻舍,若一方将土地绝卖给外村人,则这块“分割”给外村的土地就是名副其实的“插花地”。“插花地”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自20世纪40年代土改开始,直至农村合作化运动,原先相互交错、零散分布的耕地得以重新分配和调整,各组的土地集结成片,散布的“插花地”逐渐消失。但由于李堂村地处多个乡镇的交界,以及历史的原因,调整困难的,一直保留在现在。如黑沟组的一块五亩地(原是翟家的坟地),就远插在甘砦村和王村交界的西岭,耕作十分不便。

【自留地】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自留地生产是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20世纪60年代颁布的《农村六十条》中有规定,占生产队土地总量的百分之四,李堂大队各生产队一般都维持着每人2~3分地。

【交公粮】“交皇粮”。交公粮的历史渊源有近和远两种情况。从商鞅变法,交公粮就是其中一种。后来的汉代对农民的税收也是粮食,以后各代沿用,所以有“皇粮”说法,即国家以田赋形式征收粮食银两。清光绪年间,按土地分等平均每亩征粮5公斤左右。民国初期,按照土地数量和质量计算征收粮食正税,由县衙直接征收,同时附加各种税捐高达30%。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粮站系统,继续征收公粮。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交公粮的时代结束,这一制度的历史至少在中国维持了2300年。

【卖余粮】20世纪70年代,为体现农民的爱国热情与集体生产的优越性,生产队在每年留够口粮、种子、饲料和交完公粮后的余粮卖给国家。

【返销粮】遇到严重减产的年份,国家减免征收公粮,已经征上去的,国家部分或全部返还农民。

【统销粮】当农民遇到灾荒或产量达不到口粮标准等困难时,国家按统一价格“销”给农民。李堂村黑沟等生产队常年吃统销粮,70%的红薯干,30%的高粱或玉米,要到来集粮站购买。

【大喇叭】高音喇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曾经在长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干部通过“大喇叭”下发通知、安排工作和提供便民信息,两三个“大喇叭”基本上就能覆盖整个村庄,农民则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国家大事、获得气象信息和其他信息。

【淖手】淖:nao,动词,意思是湿润。过去,因为营养及保护措施的缺乏,冬天,大人小孩的手脚裂纹,非常痛苦。村人传统:把一些楝籽儿放在洗脸盆或锅里,添水煮,待干瘪的楝籽儿煮得溜圆或表皮烂开,慢慢用热水烫手,把裂口烫泡得发白发软,把没有煮烂的楝籽捞出,挑开楝籽皮,把黏黏的果肉挤到裂口处和手上反复搓。搓得匀匀的,放在火上烤干。坚持用楝籽水烫手,裂口会慢慢痊愈,还能保护双手不再被冻伤。此被称为“淖手”,有奇效。

猜你喜欢

公粮百病插花
“包”治百病
插花吟
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
多喝水能治百病?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
插花由易到难
讽刺插花欣赏
插花有感
牙胡梯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