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2016-05-30陈丽香
陈丽香
传统课堂以老师传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模式,其弊端是高压的满堂灌,老师滔滔不绝地演讲,学生却昏昏欲睡不知所谓。学生被剥夺了主动性,只能被动“填鸭”;老师教得吃力,一节课自弹自唱,声嘶力竭。学生不爱听课,老师怕上课,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语文”便成为了“既耗心神又难见长进”的学科。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时间锤炼浸润,潜移默化的学科,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新理念的指导下,走出“多教少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呢?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预习习惯的养成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以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对学前预习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们课前预习意识淡漠。由于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学生理解吃力,课堂进度缓慢,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满堂灌。而“少教多学”的课堂文化提倡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和质疑。我在上新课的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作业:一、独立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并抄写在专门的预习本上;二、给文章标段号,初读文章,抓住“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个重点来初步理解文章;三、把阅读过程中你感受到的精妙处记录在预习本上与同学分享;四、把遇到的疑惑处记录在预习本上与同学交流探讨。
预习任务刚开始时,学生们觉得作业量增大了,但他们很快就体验到了好处。预习分享环节让每个认真预习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尤其对于成绩不拔尖的同学来说,这个环节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预习解惑环节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和同学讨论、听老师讲解,激烈的讨论、茅塞顿开的领悟让他们觉得时间过得是那么的充实又愉快。
二、合作学习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摒弃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语文课堂的必然趋势。上课前,老师收检预习本,检查预习情况,并对学生谈到的精妙处和疑惑处加以记录,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意义的精妙点评作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堂上展示,筛选对学生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问题在堂上进行重点讨论。正式上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检测和合作探究:第一步,通过朗读生字词或听写生字词的方法来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第二步,请学习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精彩点评欣赏和难点质疑讨论;第三步,全班交流自学成果,请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老师则适当点拨总结,并适当展示疑难问题供学生们讨论发言。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发言热情,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设立了记分本,为每个学生的发言、作业都打上分数并登入小组分数表,每周小结并公布。这个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意识,小组组长不仅要求自己做好作业,还乐于提醒并监督组员按时按量完成并上交作业;小组发言也不能老靠“尖子生”撑场,平时愈少发言的同学,在他主动举手的时候,被老师邀请回答问题的机会就越大,加的分就愈多。
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热情,让学生们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同时,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在小组组员面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水平,讨论分享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质疑、沟通中共同成长、共同進步;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核心不是抄答案、背答案,而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教师“少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多学”,体会到了“我的学习我作主”的乐趣,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壮美的火花,合作互助的精神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了最美的花!
三、提高备课要求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证
常胜将军的秘诀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言,也应该“不上没有准备充分的课”。“少教多学”看似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老师轻松多了,但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想要达到高效目的,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课要力求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预习环节时遇到的疑惑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的关注点都不一样,学生提出的疑问,经学生讨论后答案可能还是千奇百怪的,我们不能让问题模棱两可,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必须课前认真研读文本,对课堂内容了然于心,把学生有可能提问到的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方能踏实地站在讲台上。因此,笔者比以往更认真地钻研文本和教参,潜心思考疑难问题,甚至自问自答地模拟课堂问答,为每一节课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日积月累下来,自己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也让学生开拓了见闻,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兴趣更浓,自己也增长知识,深受裨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少教多学”并不是梦。当然,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的,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才能真正体现“少教多学”的高效性,“少教多学”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