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016-05-30林丽莹
林丽莹
绘画作为学生调节情感、宣泄不良情绪的媒介,能治愈心理问题,让他们用良好的心态积极对待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最终走向人格完善、身心成熟。
一、通过绘画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
1. 绘画是洞察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绘画创作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用,人可以把心情反映在纸上,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不良情绪。个体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设防或阻抗,并且认为是安全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教授指出:画画可以让人拥有满足感,它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画画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泄他们的不满、压抑和烦闷的情绪,可以尽情抒发他的思念、兴奋和快乐。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画面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辅导。
2. 绘画对比其它心理治疗方式的优势。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途径,包括谈话、音乐、写作、绘画等,但是大部分学生会对老师或父母与其谈话产生抵触情绪,而音乐和写作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和必要的技能。只有绘画,可以不受语言、年龄、认识能力和技巧的限制,在随性的涂鸦中,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女生小倩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但是当我提问她的时侯,她总是显得很慌张无助,也从来不敢抬起头看老师。我对小倩说:“从今天开始,只要有时间,你就画画,画什么都可以,好吗?”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几天后,我收到了她的画,画中不停地重复着两种图形——圆柱体和三角锥体。有的只是轻轻地描线,但更多是被重重地画上了阴影。她画的每一个图形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的联系,画纸的四边还画了一些螺旋线和波纹线。看着她的“涂鸦”,我内心充满了不安。著名画家、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说过:“圆柱体代表男性,三角形代表女性。螺旋线和波纹线表示忧郁和孤独。”我再也按捺不住,拨通了她父母的电话。原来,小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姐弟俩被托付到奶奶家,可是老人家重男轻女,小倩处处都得不到关爱,非常孤独和卑微,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小倩通过这次绘画,成功与父母、老师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勇敢地面对现实,开始自我治疗。
二、绘画治疗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 画如其人。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并非只在画画,他们通过潜意识的状态来表现一些符号和图形,把内心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显示个人的总体人格、心境和情绪。在初一的第一堂美术课上,我让学生随性地把自己的形象描画出来,并强调必须画一个完整的人物。在巡堂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作画前不打草稿,用最简单的线条快速地完成了自画像,画面脏而凌乱,这一定是粗心和毛躁的人。还有一些同学,仔细定出人物比例,而且很在意画面的整洁和用线的精准,总是不停地用橡皮擦掉多余的线条,进度很慢,这些同学普遍过于严谨细心,做事比较刻板。课后,我根据台湾艺术治疗副教授范琼芳罗列的情绪指标详细批改了作业,发现有些同学画的人头部偏小,手臂过短,缺鼻缺嘴,这些是内向退缩型的人较常出现的绘画特征。而外向攻击型的人较常出现图形过大、手臂过长、画嘴巴时露出牙齿等绘画特征。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让我对每位同学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我在美术教育中因材施教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 以画造人。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迷惘、挫折和失败。他们有的选择自我封闭,有的选择过激行为,这些不正当的压抑和宣泄情绪的方法都是有害身心的。我觉得不用过多的语言,只是简单地给他们一张纸、一支笔,可以用心描绘,也可以乱涂乱画。当然,更重要的是画后的交流和心理辅导。美术课堂上各种创作活动的体验和分享,其实就是绘画治疗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找到正确的宣泄途径,在宣泄不良情绪同时疏导他们不走极端,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表达自我。著名心理学家Read曾说:“要传达思想和观念,语言是最好的手段;而要传达情感,绘画则是最好的方法。”绘画是孩子们的心灵之音,让我们打开孩子的心门,解开孩子的心结,用绘画搭建一座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调节情绪、完善人格的作用。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