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儒两家政治思想

2016-05-30石兴荣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子孔子

摘 要: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分别代表了道儒两家的政治思想,是有为与无为另一面。老子的“小国寡民”是对所处时代动乱而欲回归自然的想法,而孔子的“大同世界”则是对先王的一种理想构思,有复古的倾向。所以两者有着极大的区别,对后世的影响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大同世界

近年来对于“小国寡民”与“大同世界”的相关论著颇多,独特高明的认识亦不在少数。白溪先生在《“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阐微》中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要推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思想。”李凤鸣先生在《“小国寡民”新释》一文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在老子的治国思想里,国之大小与民之寡众皆为相对的,其中似乎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赵士孝先生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一文中认为:“孔子的大同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天下为公”。大同思想确为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大同思想是对历史上优秀思想的继承和总结。”然而将两者对比起来分析的著作甚少,笔者是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入手分析两种政治思想的内涵,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小国寡民”

老子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老子》中去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为“道”。“全书八十一章中,直接论‘论道的有三十七章,‘道字出现七十四次”,可见所占篇幅之大、其重要性之强。《老子》中的“道”的含义是由多种层次的,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点出了“道”即是“自然”关系。

正如王弼所认为:“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能够正常运行在于不违自然,自然是一事物运行的根本状态。老子的这种思想则是有感于现实的动荡,老子将社会的一切问题归结为违背自然。

“不尚贤,使民无所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斗,人之所以行盗,民心之所以乱,则在于有利益的诱导。老子捕捉到了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但却将此归结为外界的诱导。人之所以违背了常态在于外界违背了自然,所以动乱引发者是物而不是人。老子相信人的本性是朴素的,是纯自然的。对于人性的判断带有乐观的态度。

在构建社会的问题上,老子则有“自然”出发引申到了“无为”,设计出了一个“小国寡民”的方案:“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土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腹,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样的设计,希望外界回归自然。由外界的回归带动人们的生活回到应有的安静。老子认为历史不具有进步性,恰恰认为历史是倒退的。“‘道‘德‘仁‘义‘礼”是“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但是“每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美的东西越少,丑恶的东西越多”。老子对于人的本性是乐观的,但是对于历史的发展却是悲观的。与其说他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返璞归真,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人的欲望与外界的改变是相辅相乘,历史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人的作用,显然老子的“小国寡民”中认为历史只是自然界的历史,割裂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再者外界的改变使人们的欲望改变,而外界恢复原状则不可能使人的欲望回到原状。人的欲望一旦形成不可能通过外理使其复原,更合何况自动呢?外界的回归自然,只会带来更多的争斗。老子的“小国寡民”是否主张回归到原始社会尚且不论,他这种倒退的历史观念是毋庸置疑的。

二、孔子的哲学思想与“大同”世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核心的部分,他把“礼”看作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孔子推崇先王时代。《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孔子对于先王时代的怀念是面对现实而感到痛心,正如孙希旦所说:“孔子言帝王时代之圣,已不及见,而有志于此。盖登高眺望,有感于鲁之衰败,而思得位行道,以反唐、虞三代之治也”。孔子认为先王时代美好产生是在于运行礼治,现在如果想回到先王时代运行礼治是首要任务。所以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产生动乱在于“礼”遭到了破坏,先王时代并不是没有动乱的根源,是先王以“礼”使得天下安宁。

重视与效法先王的思想使得孔子对于美好社会产生了一个构思,“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

这样的社会是礼治的结果,是通过人来创造的。孔子在看待历史时注意到了人的作用,承认历史是在发展的。孔子对于社会的构想以及效法先王并不是主张时代倒退,而是提倡先王时代的治国方法。而且孔子认为“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效法先王并不是全盘照搬先王的东西,应该能够与时俱进。

三、两者的区别

老子的“小国寡民”是对自然的回归,并不是要回到那个时代,正如韦政通先生所说:“他不托古,也不提以往歷史上的人物,他超越了传统。”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思是他自己的独创,而这种独创是纯粹的主观想象,没有任何的历史借鉴,是一种超经验的想象。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社会设计是效法先王,可以说是思考历史下的产物。同样是有感于现实的动乱,追寻到先王时代的美好政治,并且找到了其中的根本:礼。在孔子的设计中我们清晰看到了历史的线索。

老子的“小国寡民”把动乱的原因归咎到社会的进步,没有看到人因素,也就是割裂了人与历史的关系。而孔子的“大同”世界认为世间之所以产生动乱在于礼的丧失,看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而且把人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老子的“小国寡民”本质在于降低生产力的水平,走的是倒退的路。而孔子的“大同”世界本质是寻找一种维护的秩序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是一种前进的道路。老子“小国寡民”的倒退成为后来法家的“弱民”思想源泉,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孔子的“大同”世界则成为了历代礼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现了温和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

[2] 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

[3] 白皙.“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阐微[J].安徽大学报,2000,24(04).

[4] 李凤鸣.“小国寡民”新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3(12).

[5] 赵士孝.孔子的社会理想[J].孔子研究,2010,04(01).

[6]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7]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水牛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石兴荣,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老子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