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尔·梅西安的音乐创作
2016-05-30杨楠
摘 要:奥利弗·梅西昂(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1945年大战结束以后音乐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奥利弗·梅西昂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奥利弗·梅西昂;音乐创作;法国
奥利弗·梅西昂(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1945年大战结束以后音乐发展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生于法国阿维尼翁,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从小受莎士比亚等人文学名著的薰陶。1919年(11岁)人巴黎音乐学院,教师中包括作曲家杜卡(Paul Dukas)。1931年毕业,任巴黎三一教堂管风琴师(后沿续四十几年),1936年创立“青年法兰西”小组,并在音乐师范学校和合唱学校任教。同时,潜心研究印度音乐与希腊调式和素歌等。1939年应征人伍,不久被俘。在德军集中营期间创作早期重要作品《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u du temps,1940)。1942年被释后,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1944年出版理论著作《我的音乐语言技术》,总结了他当时的音乐思想。
作为教师,必须提到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分析课程。他创造性地分析了德彪西的《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新维也纳乐派的作品、印度音乐节奏、古希腊的韵律、鸟叫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他长期研究的心得,超出了当时音乐学院传统的课程范围。虽然并没有以他为中心形成某个流派,也没有直接的追随者,但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后来很出名的作曲家如布列兹、施托克豪森、希纳基斯等。
梅西昂的创作不属于现代音乐中任何一派,但是他的音乐很独特,个性明显,以丰富的音响组合和浓艳的色彩著称。他把各种素材,按他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综合在他的创作之中。这些素材包括传统的、现代的;专业的、民间的;欧洲的、东方的……如格里高利圣咏、中世纪调式音乐、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瓦雷兹的音乐等等。他对东方音乐有着特殊的兴趣,如印度的不对称节奏、佳美兰乐队的织体和音色等。
一、奥利维尔·梅西安的创作题材
梅西昂的音乐没有公开或直接地对历史或现实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爱情和大自然。梅西昂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说:“我想在音乐中表现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对天主教信仰的忠诚,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超于其他一切之上。”对于爱情,他说他同其他所有的人一样,是很敏感的,并想“借助人类爱情最伟大的传说,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传说”表现出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集中在鸟的歌唱。他从18岁起,花费大量时间记录鸟叫的声音,已有几千种。据说他可以辨认约50种法国不同种类的鸟鸣。他的很多作品就是不同程度地把这种对上帝的感情、人与人的爱,以及从鸟鸣发展而来的声音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二、奥利维尔·梅西安的音乐语言
梅西昂独树一帜的音乐语言首先表现在创造性地使用节奏方面。他自称是一位“作曲家和节奏学家”。他吸取和发展了《春之祭》、印度音乐、佳美兰音乐中独特的节奏手法,经常采用奇数节奏(如用5代替4,7代替6等)、不对称的节奏形态、各种人为的节奏组合方式等,梅西昂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节奏的方法,不断地增加或减少一点时值,摆脱节拍的限制,使小节线失去原来的作用(即便保留,也只是为了方便读谱)。
在旋律与和声方面,占中心位置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有限移位调式”(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即在八度内,由全音和半音规则交替而形成的各种人工调式。它也可以有其他构成方式:如半音、全音、半音、全音……;两个半音一个全音……;两个全音一个半音……等等。它的移位是有限的,很容易又回到了原来的几个音上,这种调式在使用时,往往没有主音,没有通常的调性感觉,转调很方便,却并不产生通常那种转调的感觉。调式各音不仅组成旋律,而且组成和声(同序列音乐做法一样)。和声不是功能性的,而是色彩性的。当不同凋式重叠产生多调性时,和弦实际上经常被一种复杂的音响所代替。与瓦雷兹的音乐一样,在这里,和声只与音乐所需要的色彩和紧张度有联系。
音色在梅西昂的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对音色曾经发表过很多言论:某种声音或某几种声音的组合,具有某种颜色;移动一个半音,成了另一种颜色;然后,如回到原来高度,颜色也会复原。他说他在听或写音乐时,经常看到各种色彩。心理学上这种(视觉和听觉相联系的)“通感”现象,在他身上体现明显。但主观成分很大,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尽管如此,他在德彪西音乐基础上,借鉴了东方音乐,找到了新的音色,找到了独特的器乐织体所造成的奇异音响。
三、奥利维尔·梅西安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
第一阶段,从开始创作到1948年,已显示出个人风格。如管弦乐《升天》(1934)、女高音与钢琴曲《献给Mi的诗》(1936)、《末日四重奏》(1940,为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而作)、钢琴套曲《二十首朝觐圣婴耶稣》、《图朗加利拉交响曲》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流行的是《图朗加利拉》,它的标题由两个梵文字组合而成,有“爱情之歌”或“欢乐的赞美诗”的意思,共10个乐章,综合了作曲家第一阶段音乐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第二阶段,从1948到1953年,探索序列技术,代表作是《4首节奏练习曲》(1949—1950)。《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是其中的第四首。
第三阶段,从1953到1962年,转向采用鸟叫的声音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如大型钢琴套曲《百鸟图》(1956-1958)、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異国鸟》(1955-1956)、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mie,1960)等。《时值色彩》把时值与色彩联系在一起,音响抽象复杂,但仍包括了很多地区的鸟叫声音。
第四阶段,从1962年以后算起,风格趋向综合,特别是把宗教内容与对大自然的感受结合起来。音乐素材中包括了自第一阶段以来所使用的如印度节奏、古希腊的韵律、佳美兰打击乐、序列音乐、作曲家自己的人工调式、鸟叫声的模仿等等。代表作有管弦乐《期望死者复生》(1964)、合唱与管弦乐曲《耶稣基督的变容》(1965-1969)等。
四、奥利维尔·梅西安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
梅西安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因为这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其独特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特征符号——象征大自然,更抒发了某种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他的音乐技法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与实验精神,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我国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陈其钢就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可谓学到了梅的真传。今年12月10日,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诞辰100周年。梅西安是德彪西、拉威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作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用现代作曲氛围重新包装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主题;其次是在东西方音乐素材融会中,找到一种通向深远的神秘主义的语境。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时间结束四重奏》是梅西安的名作,这首作品是梅西安在战俘营里完成的。梅西安被俘前,才刚写下这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这个标题出自《圣经·启示录》第十章,当第七封印被揭开,神面前会出现七位手持号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说:“时间到了尽头,不再有时间了。”《启示录》描绘上帝再临的终极审判,一方面启示救赎,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恫吓。毁灭过程一方面是焚烧,另一方却又是黑暗,而且背景还响着凄烈的号角声,这样的情景,多么符合现代战争的景况。不过梅西安想像的“时间尽头”,还有另外一层音乐上的意义。时间也是构成音乐的节拍元素——0节拍,音乐建立在规律和清楚的节拍时间上。梅湘生活在20世纪,短短30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又有各国长期密集的军事竞争,军队的军人,如此滥用了规律和清楚的节拍!《时间间尽头四重奏》里的节拍一下子延长,一下子收缩,一下子突然停滞,一下子甚至以对称的方式卷过来又卷过去。音乐还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乐节拍规律被梅西安打乱了。《时间结束四重奏》的4件乐器分别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全曲共8乐章,演奏速度慢一点,就需要50多分钟。这样的篇幅,在室内乐作品中极少见,它又以抽象音乐语言,表现痛苦在超脱中的慰藉这样特别具体的情绪。它不仅是现代音乐中的杰作,在自古以来的室内乐作品中,尤其对单簧管这种乐器的性格挖掘,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所表现的那种苍凉中的虔诚,实在可与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成姐妹篇。这首作品是梅西安所钟情的有关鸟的意象的真正确立,它的第一乐章标题是“水晶的礼拜”,以各种各样鸟在晨光中苏醒为开端,那些鸟的翅膀划破沉寂的空气。这些鸟显然是人的命运各种形态的投射,它们被阴郁而又慵懒的背景所包围,呈示着苦难,等待第二乐章的天使来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这首四重奏最感人在第三、第五与最后的第八乐章。第三乐章以单簧管独奏为主,标题是“鸟儿们的深渊”,是对人生的反思,一种伤痕累累孤独中对自己的抚摸。
奥利维尔·梅西安在现代作曲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巨大贡献是毋庸质疑的。在1992年去世以前,他一直被人们称作是“在世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梅西安各种新颖而独特的创作技法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一直是展现出的人类广阔的精神世界,也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专业音乐工作者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同时,他音乐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虔诚的宗教信仰、深刻的神学思想。作品广泛引证圣约翰对世界末日的预见(于世界历史的此时此刻尤为恰如其分),但梅西安同时也宣告了音乐的末日。他的音乐是静态的——不复朝着终点进发,而仅存在于无始无终的音乐空间。1942年梅西安被遣返回国,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和声学教授,弟子包括布列兹、施托克豪森、泽纳基斯和钢琴家伊冯·罗里奥(Yvonne Loriod)。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庞大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1946-8年),由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于1949年,伯恩斯坦指挥。作品标题取自一首印度节奏鲜明的恋歌中的诗词用语。全曲极富活力和声色之美,是一曲爱情的赞歌。在为《图伦加利拉》撰写的说明中,梅西安将走向高潮的第五乐章称之为“以持久而狂热的欢乐之舞,将热烈的肉欲推向巅峯”。除了独奏钢琴,作品还独具一格地采用马特诺电琴——一种早期的电子乐器-并吸收印度音乐节奏和鸟鸣等多种素材。对日后为其弟子带来非凡灵感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作过短暂的探索。但整个五十年代,他主要从事以鸟鳴为素材的改编和创作。这种改编并非依样画葫芦,因为他力求捕捉的是与鸣禽的斑斓五色相对应的音响。1956年,他为伊冯·罗里奥写了“钢琴协奏曲”《异国鸟》。梅西安的第一个妻子1959年去世,三年后他与罗里奥结婚。在晚期作品中,他将精美的鸟鸣置于更宽广的语境中,由此产生了以犹他州的布莱斯(Bryce)峡谷风光为灵感源泉的大型作品《从峡谷到星空》(1975-83年),梅西安对鸟鸣和宗教的双重兴趣,在此找到彼此交融的完美载体。1978年梅西安从音乐学院退休,但此后继续其独具面目的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倒数第二部作品是1991年纪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的《微笑》。
参考文献
[1] 王桂升.结构与功能——乐段及一部曲式的形成、演化与界定[J].音乐研究,2015(06).
[2] 唐丽佳.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法的革新初探[J].艺术教育,2016(01).
[3] 高佳佳.曲式分析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在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6(01).
[4] 梁晴.序列与反序列:梅西昂《时值与力度的模式》[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
[5] 小草.拜师梅西昂[J].音乐爱好者,1998(01).
[6] 梁晴.叠合与接近:梅西昂歌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各》[J].中国音乐学,2009(02).
作者简介:杨楠(1993.12- ),女,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研究方向: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