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本色阅读”
2016-05-30张建红
张建红
在《语文课程新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语文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倡导“本色阅读”。
本色阅读的实质含义,是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学生与文本间的无缝沟通,让学生可以独立地理解、吸收文本中所阐述的概念、语意、事物、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等等。本色阅读古已有之,明代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也这样描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所以我们要把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本色,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阅读当作教学中的头等大事。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本色阅读的回归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内容被越来越狭隘化,以练代讲,以考代读,课堂上的文本讲述已经逐渐地沦为形式化的一种工具。虽然当下的多媒体设备较为发达,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展开更加丰富化的课堂教学。然而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本教学逐渐成为辅助性的教学,而多媒体下的设备教学逐渐演变成主流教学方式,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声像的欣赏代替了语言的品味,屏幕画面代替了语言文字的意境渲染,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色彩。
因而當下语文阅读的教学,首先应该净化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将“非语文元素”彻底革除,让“本色语文味”回归课堂,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体现其原汁有味的本色阅读。
二、语文学科的任务特点,要求语文本色阅读的回归
(一)文本的内容需要本色阅读
文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有心灵的感悟,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如果一个学生只听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结果是学生只听得头晕目眩,没有自己的感性认识,不能真正理解文本,必然会缺乏对文本个性化的认识。难怪有的学生说老师在读《祭十二郎文》时哭了,很显然,语文文本内容的解读需要学生内心与文字符号的撞击、交流,这也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读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一本书的解读却有不同的收获,完全是本色阅读的结果,绝不是任何一个老师的讲解所能形成并得到的。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扎实的本色阅读
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而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渐推移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依赖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性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简言之,借助于学生直接性的语言文字交流,提升其阅读实践能力,这就是扎实的本色阅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本色阅读中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学生的文本“视野”也会随之开阔,对事物和人的判别也有了新的感悟。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本色阅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阅读鉴赏,当学生学会了阅读,他可以在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驰骋。在今天素质教学的背景下,《新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更是靠本色阅读。然而,要想实现本色阅读还需要以下方式的学习。
1.悦读法
悦读法,即强调“情趣、动力”,唤起学生本真的阅读欲求。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语文教材的学习。例如学生在阅读姜夔的《扬州慢》这首词时,我抓住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用音乐的方式来切入课文,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引导逐渐的进入到《扬州慢》的阅读环境当中。过程是这样的:先用音乐的形式演绎了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话刚落,同学们马上投入到文本的朗读之中,认真朗读并领会词的内涵。这样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背诵的难题。
2.悟读法
强调“以读为主”、“以读导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情感和意蕴。如《祭十二郎文》这一课教学主要采用的就是“悟读法”。这篇课文是韩愈悼念他的亡侄韩十二郎的祭文,字里行间充满着韩愈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全文采用“悟读法”即与死者对话的方式,似在生者与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情感。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读出字中的血,读出字中的泪,读出韩愈的悲痛欲绝,同时在学生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中,感悟生命,感悟亲情。
3.多读法
要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首要目标就是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简言之为多读书,读好书,读“生活的书”,并让学生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把“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仅可以运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此外,生活实践中的语文教学,更加的贴合本色阅读的实质,更有助于学生“本色”阅读的提高和发展,并且一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即便将来学生踏入社会,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使其终身受益,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间接,让其对生活的“本真”有新的感悟。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