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6-05-30朱钊

新课程·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比较法读图气候

朱钊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变“吸收—储存—再现”为“探究—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地理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地理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的载体、手段、途径,从而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高效、优效。通过对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下册的结构内容研究,结合个人和本组教学实践,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比较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办法和教育思考。

关键词:比较法;地理;实施

一、比较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加涅(R.M.Gagne)的有效教學策略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维度的实现。要实现这一理念目标,地理教学必须加强教学方法、技巧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呈现了许多比较学习的内容,它为落实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促进地理有效教学做了保障。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运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比较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教育学研究上,有比较教育学,通过比较有效促进内在观念、思想、认识、理论、方法、技术等的改进,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生长。这对刚进入初一,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理比较学习就是通过自主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进行信息的提取、对照、比较,对其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推理,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巩固、内化和迁移,有效提升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历年的地理毕业考试、高考、会考、竞赛等,经常会出现比较地理知识的题目,这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比较学习方法的掌握。从教育学的根本看,是促进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开展有效学习的习惯和技巧。

二、比较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一)比较法在地理新课程中的分布以及实施要求

以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下册为例,教材中呈现的运用比较学习的知识点共有106处,其中,图像比较51处,图表比较10处,活动题中要求运用比较解决问题的有45处(见下表)。

(二)比较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不同需要,比较教学法从类型的设计和运用,可按以下五大类型实施。

1.按比较的范围分:空间区域的比较、时间尺度的比较。

(1)空间区域的比较——有大洲与大洲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地区与地区比较、城市与城市比较等。例如,日本与英国版图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别找出两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大洋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自然灾害、资源情况、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民俗文化等的异同,进而列表比较,并归纳出两个发达国家的地区优势,探究两国历史的发展异同及其地理原因,探究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2)时间尺度的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多年间比较、年际间比较、季节间比较、月份间比较、一天内变化比较、昼夜比较等。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降水的季节变化、气温的日(年)变化等。例如,印度人口增长比较。采用时间纵向动态比较,学生通过每隔10年的数据计算和统计比较,一是显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总量大,二是揭示印度近50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快,每隔10年的人口递增比例快速,三是预示印度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可能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四是暗示学生要懂得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读数、计算、比较、分析、推测、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比较学习中自主地实现。

2.按比较的内容分:有位置、面积、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生物、资源、景观、人口、文化、民俗、建筑、服饰等方面比较,可以是以上要素的综合比较,也可以是单项细化比较,如气候,可按气温、降水等比较。例如,南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比较。通过读图,找出两类季风的名称、方向,从而区别两类季风的来源、性质,最后总结南亚冬季和夏季气候的总体特征,比较探究出其冬夏季风的成因,进而比较探究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并且可以进一步与中国广东一带季风气候进行比较,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比较学习的引导中,层层递进,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的高度。

3.按比较的形式分:有图像比较、列表比较、数据比较、动向比较、文字比较等。

(1)图像比较——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地理分布图、流向图、剖面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例如,比较不同地区景观图;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柱状图和月平均温曲线图比较)等。

(2)列表比较——运用表格,把地理事物的概念、属性、特征或地理数据归类比较。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

(3)数据比较——通过提取地理数据,确定量的大小、排序、倍数、水平、比例等。例如,数据比较。中国与世界的人均GDP比较。①通过读图,提取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GDP数据;②通过数据的列表比较,学生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倍数,从而推出两类国家发展水平的明显差距,学生对中国经济水平的定位,从感性上心理十分清楚。

(4)动向比较——地理事物的输入、输出的方向、大小、时间、周期等方面比较。如,中东石油输出路线、数量比较等。

(5)文字比较——根据地理情境、地理事件等的表述,进行辨别、比较。

4.按比较的方向分:经向比较、纬向比较、垂向比较、沿指定线比较。

(1)经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经线(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非洲气候图,从沿中部沿南北方向,作一条中轴线,比较赤道两侧沿线非洲气候的分布特征。

(2)纬向比较:地理事物在沿纬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和异同比较。如,比较亚洲在北纬30度穿过的地区气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从中央比较中东、印度、中国三大地区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其成因。教学中经常还比较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一线植被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为什么?通过比较,找出影响各地区不同的主导地理因素,进而找出地理原因。

(3)垂向比较:山下到山頂地理现象的变化及其原因。

(4)沿指定线比较:除上述三种线状方向比较外,经常会出现沿着某一河流、某一剖面线、某一地理线条等,展开不同位置的比较。

5.按比较的综合性分:可以一维、二维、三维甚至多维进行综合比较。根据教学的需要,比较学习的维度灵活多样,往往是以上各种类型的综合。特别是地理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或考查,大多是以综合性比较呈现。例如,根据日本与英国版图展开的综合比较。

三、比较法的实施结果分析与思考

1.比较法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1)比较前必须对所要比较的地理事物先有认识,学生必须主动去看教材、读图、读数据,对地理知识主动感知,这是地理感性知识获取和建立的过程,也是一个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2)比较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自我发现的过程。

(3)比较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表达结果、分析总结、发现问题、找出规律的能力提高过程。在教学中,建立“图—表(数)—文”三个层次的比较教学模式,就会形成“图像—文字—数据—表格—分析—归纳—推理—创新”的教学过程。

2.有利于学生有效理解地理知识,运用知识。如,概念比较,通过对水和水能的比较,有水不一定有水能,水能必须有水,还要有落差,两个概念,经过比较十分清晰。地理易混概念,如地形与地势、天气与气候、土地与耕地、国土与领土、资源与能源、水资源与水力资源、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等,从概念范围、内涵、性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十分清晰,学生理解后运用就不会出错。

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效建构知识,巩固记忆,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读图内化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初一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地理,年龄特征、认知特征决定了教学必须采用直观、感性的材料,各类图像是最直观的信息素材,所以初一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读图、探图、比图、提取图中信息的能力。

(2)列表归类理清知识,培养学生表格比较的能力。善于把图像信息转换成表格,归类比较,提高知识建构的直观性和明晰度。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地理表达能力。图的信息怎样用简洁的地理术语,形成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在回答问题和填表比较等过程中锻炼学生。从知识获取、迁移、运用、发现等,都达成地理新课标要求。如,比较两个地区气候成因差异,从方法论上:①必须先抓住形成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②分析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的要素,必须抓住其位置、地形、大气环流、季风、洋流、地表情况(植被)等自然要素;③分析各要素影响,必须抓住各要素地理属性和地理作用,如位置因素,要抓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高度位置等的影响。这样,层层比较,纲目明晰,因果清楚。地理教学和考查中,经常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中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就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学习案例。

4.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特别有利于地理创新能力的突破。在比较过程中,由于思维的开放程度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合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创新能力等,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在讲泰国种植水稻的优越条件时,我设计了泰国与中国水稻种植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讨论中,提到泰国的大米,并且是价格很高的泰国香米出口到中国来,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远远比泰国多,但为何还要从泰国进口?学生在讨论中,除了讲到人口数量、种植历史、技术等,最后提出泰国一年能种三次,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一年只能种二次,而北方地区只能一年一次,甚至一年半种一次,同样时间内产量相差二到三倍,这是气候因素决定和造成的。跳出教材,迁移知识,创新思路,这就是比较思维下的地理知识的创新和突破。此后,讲到俄罗斯的农业时,学生很自然地会与泰国、印度比较,马上就找到了气候因素,并且在比较、多次反复强化中记住了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一举多得,效果甚佳。

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南极和北极的比较。“南极和北极气温为何不一样?企鹅只有南极有?”通过比较,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问题情景教学,很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比较法是一个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既是教材教学的需要,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邓明江.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新课程人教版教材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2).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比较法读图气候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立冬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