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的课程思想以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6-05-30蔡菁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杜威

蔡菁

摘 要:杜威是美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其中杜威的课程思想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用主义理论的重要体现。他的课程思想主要是批判20世纪90年代美国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存在与儿童相分离,与实践相分离,分科课程过于孤立等多种现象,提出了课程应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等多种观点。而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思想;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68-01

一、杜威的课程思想

1.“以儿童为中心”——建立课程的基础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念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亦是他关于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个理念体现了他对传统教育的深刻的批判。在课程设置中,他指出课程的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儿童的心理。杜威主张课程的设置不能一味只是为教师的教授工作服务,而应该使课程的安排契合儿童的心理,把儿童的需要放在建立课程的首位,引起儿童对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机,让儿童主动地进行课程的学习。

2.“以活动为中心”——建立课程的手段

在杜威看来,单纯地在课堂上进行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远不如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更直接,更快速。在活动中,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的好奇心与兴趣点,通过教师的指引,儿童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地去体会,去发现。而课程中,教材中的知识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形式,因此,杜威主张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在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为儿童创造活动的条件。

3.“以经验为中心”——实现课程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取经验。然而在旧教育中,课程所展示的知识皆为间接经验,而这些间接经验由于和儿童的日常生活不能契合,因此显现成为了僵死和贫乏的东西,内容纯粹而空洞。这样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儿童对学习对知识缺乏动力,失去兴趣。让儿童获取更多的经验,就应当让儿童能够亲身去实践,观察,这样的学习的课程能尽量满足儿童的逻辑思维,让儿童的思想存在更自由的发挥中。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所谓以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是以满足社会(主要是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需要作为课程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依照社会需要制定课程,并据以设计和组织学校教育课程,最后以是否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判断课程政策好坏的标准。这一价值取向的弊端在于,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的认知、兴趣、特长、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将学生的主观个性放在次要的地位。

2.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我国的课程思想长期受苏联影响,曾坚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课程的设置亦是偏向于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今天,“双基”教学模式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其思想根基仍然存在,在依靠科学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中逐渐出现一种作为“文化资本”的课程现象,即把文化当成一种资本,谁获得的多,谁就更容易在学校获得成功。然而这样以知识观为重的课程思想,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排斥学习的情绪,亦会增加教师、家长、学生等各个方面的负担。

3.单一课程结构,多重分科壁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结构改革在不断地更新,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课程结构的设置仍然有待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缺乏选修课程的设置。选修课在中小学中尚未能普遍实现,学生不能多样化地选择课程,只能够按部就班地接受固定必修课程的知识。②活动课程形式化。尽管我国中小学日益改善活动课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厚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中开设的活动课程形式化,导致学生陷入对学科知识死记硬背与削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局面。③科目分得过细,缺乏整统性。传统的学科课程之间壁垒森严,人为割裂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杜威的课程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1.课程的改革应做到以学生为本

我国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在进行课程的制定中,不能一味地以学科专家的眼光为标准,而更多地应该联系学生的个体期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需要来考虑。首先,选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其次,课程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契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更多感性认识,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课程的设置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避免功利化。

2.课程结构应向多元化发展

只有课程结构做到多元化,才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选择,真正做到关注个体的发展。令课程结构多元化,可以做到:①我国中小学课程中能够增加更多样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课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选择,并且要完善课程评价制度。②学校的活动课程应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活动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③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双管齐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结合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

3.开发研究性学习

在杜威看来,学校中最大的浪费便是学生的所学知识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智慧又不能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这样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与实际的一种更形象,更明确的具体事物。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旨归。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 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

[3]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王彦力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4]涂诗万 著.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

[5]黄忠敬 著.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

猜你喜欢

杜威
Current bifurcation,reversals and multiple mobility transitions of dipole i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绝世武功的奥秘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