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那本语文课本
2016-05-30高利
高利
“语文课本需要脱胎换骨吗”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很多话题的写作上,比如“标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学的魅力”“迎合与坚持”“选择与舍弃”等。
讨论语文课本该不该脱胎换骨这个问题前,我觉得需要先明确两个前提:首先,语文课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次,怎么样才叫让语文课本脱胎换骨?
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同时也作为正苦苦陷入校本教材编订事宜中的编者,我以为,语文课本除了要带给同学们较为系统的知识外,还得考虑作家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以及增强同学们的兴趣和认同感——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就遵循这个原则。
基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参考了各版本教材选编的文章,也从文学史的角度对照,我们把经典的作家作品选进来,比如李白、苏轼、鲁迅;出于照顾同学们的兴趣及认同感,还编入了我校一些知名校友的经典作品,比如丰子恺、徐志摩、张抗抗;为了加强美感,不仅对纸张、字体有要求,连封面上“普通语文”这四个字,都是从徐志摩日记中找出来的——为了讨同学们的欢心,我们也是蛮拼的。
所以,一套语文教材要用足经典、美好和良心。正基于此,我认为,拿教科书“选材落后、内容陈旧”“当代作家几乎没有”作为让教材脱胎换骨的由头和指导方针太过表面,只是看着热闹和热血罢了。更何况,只要文章本身足够经典,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所谓“陈旧”“没有当代作家”的理由根本不值一哂。因为只要读者的审美眼光不过时,解读的方法不过时,经典就永远不会过时,也就没有变的必要。至于学生愿意读的当代作家和流行作品,那是各类报刊和媒体的职责,是配套读本的职责,语文课本没义务也没必要掺和。所以我說,放开那本语文课本!
当然,渐进式的改良和解决明确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材的部分内容、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语文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我还是非常赞同的——这也是我致力于语文必修教材校本化工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