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的文章该进语文课本

2016-05-30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本鲁迅

2015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安徽省无为县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文章:《一线教师呼吁:落伍的语文教材尽快脱胎换骨》。

文中说,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很少,因为教科书“选材落后、内容陈旧”,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教材为例,“除了古文就是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代作家的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学生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同辈青年作家了”,“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生活丰富多彩,而且都很现实。而作为课本,就没有顾及这一点,依然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板着脸孔说教”。

其实,语文课本并非一成不变。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编订时,就有9篇文章被删除,鲁迅、郭沫若、周国平的文章赫然在列。这一大胆的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全民大讨论。

有人觉得,删去这些名家的文章没什么可惜的。比如鲁迅的文章,作家航亿苇觉得思维太偏执,“鲁迅所鄙视的一些我们的国民性,比如中庸、妥协、忍让、喜欢团圆等,也不完全是有害的”。

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媒体评论员李兆清认为,鲁迅精神的实质是质疑、批判和斗争精神,他的作品可以退出教材,但是这种精神不能退出。

多次参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编撰的顾振彪老师说:“大家都反映鲁迅的作品难理解,但恐怕是教育本身把它教歪了,鲁迅的文章是真正的好东西。”

这些讨论看起来围绕的是“鲁迅的作品该不该退出语文课本”,其核心实际上是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问题。时评作者薄文军认为,语文课本要与时俱进,也要相对固定。因为课文具有重要的宣传教化功能,必须选择那些价值观正确的、有时代特色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文章。

时代在变化,传统经典与流行文学,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入选语文教材?

罗晨怡 与时俱进,才有共鸣

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话剧《雷雨》在北京演出,观看的学生哄堂大笑。一时间,众人纷纷指责学生不尊重艺术。真的是这样吗?《雷雨》是经典之作,但戏中的故事放在80年前看是突破封建礼教,放到现在,要让学生有切肤共鸣太不实际了。

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是因为语文课本依旧守着陈旧的内容。虽说经典不能忘记,但我认为只有与时俱进的文章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熊剑锋 让课本多一点文字的魅力

某篇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应该依据内容而非作者来判断。既然是语文课本,选文应该更注重文学性。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语文课本的确得更新。鲁迅的一些文章缺乏文字的魅力,缺少魅力的文章出现在课本中,自然会使课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减。课文更需要有“今已亭亭如盖矣”那样深思时的内心触动,或《庄子》那样的浪漫。毕竟,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课堂。

朱西田/姚光 课本选文应经得起历史检验

真正的好文章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鲁迅的文章虽然被指晦涩难懂,但其中的写作思路、语言特点、描写手法都值得推敲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风云变幻中的思潮和精神,这些充满思考、思辨的文字,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是有大益处的。

反观当代流行文学,韩寒、郭敬明的文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一代年轻人的声音,但远不能代表整个时代,更经不起推敲。由此,我认为语文课本应当保留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

陈嘉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课本教给大家

我认为不需要也不能完全将语文课本改头换面。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源远流长啊!语文课本要教给我们的就是中华民族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

我不否认课本中的一些文章过于落伍或者不完全适合这个时代,但是,如果不在语文课上学孔子、学鲁迅,那现在的青少年还有多少机会能接触到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优秀思想?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沉浸在新兴潮流中,抛弃了传统文化吧!

魏莱 课本选文不能一味迎合

“存在即合理”,已育人几代的语文书怎能轻易地全盘否定?以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教材为例,散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篇篇经典;骈文、古词、古诗,句句耐人寻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等都是不可删去的必读篇章,古诗文就更不必说了。诚然,我觉得课本中也有些不那么有意义的,比如这一册中的“科学之光”单元,就很少有同学认真读过。

若修订语文书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明智的;但如果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增加青年作家的热卖作品,未免也太可笑了。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引发热议,不仅同学们有话说,教材的另一使用群体——老师们也各有看法。一些语文教研员、教师通过网络、电话,和小编讨论起了这个话题。

实习编辑 余依妮

郭敬明?原本朴实无华、神光内敛的语文课本要变成“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明媚的忧伤”?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临安天目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聂 茜

郭敬明不行,方文山可以吗?传统文化脉络固然不能割断,但语文课本也需要适当加入体现时代元素的文学作品。比如方文山的“古典风”歌词,本就称得上优秀的现代诗歌,学生有亲切感,更利于课堂探究研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胡 勤

其实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早已脱胎换骨了: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之外增加了文学性较强的《外国小说欣赏》和突出传统文化的《〈论语〉选读》选修教材,还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比如杭州高级中学就有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精读篇目有乾隆《贡院御碑》、李叔同《哀公传》(自传)、鲁迅《摩罗诗力说》等,还有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其中讲到自己怎么逃学,很有趣。所以我早已不再担忧教材固化、一成不变。

溫州泰顺中学语文教师 蔡灵智

之前一次公开课,我教的是《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经典作品,汪曾祺的文字“淡而有味”,很有嚼头。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文章、感悟细节,我还在课前布置了相关背景知识的预习工作。

课本就如食材,怎么最大程度展现食材的美味,老师这个厨师是关键。语文教学是要“慢工出细活”的,浸润、涵泳的工夫不可少。教材以传统经典作品为主打外,再补充一些优秀的流行文学作品,增加点时代气息,也是不错的。但语文老师要能引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再去读其他作品就容易了。

杭州学军中学语文教师 杨凯锋

近年来,对语文学科的抨击一直没有停过,教材、教师、作业、试卷……概莫能外。作为语文老师,我认同叶开先生抨击之后的态度,他说:“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改善语文教育的微环境。”即便觉得教材不理想,语文老师还是可以做个负责任的“守门人”,做个好文字的“搬运工”,做个有魅力的“说书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本鲁迅
可怕的语文课
鲁迅,好可爱一爹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鲁迅《自嘲》句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