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职高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016-05-30姜彦辰
姜彦辰
高技能、专业型、应用型的职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各行业的欢迎和认可。这与职业学校的培养和职高生的个人努力分不开,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紧密相关。因此,帮助职高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职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人岗匹配”是很多企业在岗位设置与人员招聘时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企业所设置的岗位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而来的,所招聘的人员各方面的能力与特点也必须是与该岗位的要求相匹配的。因此,在指导职高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就要帮助其进行自我认知。具体来讲,自我认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兴趣爱好。假如学生所就职的工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那么在工作中就很难有持久的激情与动力。因此,职高生要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在求职的过程中以尽量贴近兴趣为原则。
第二,性格特点。有的学生性格偏内向,则会倾向或适合文员、文秘等内勤岗位。有的学生性格偏外向,则会喜欢或适合销售、外联等外放岗位。选择与自己性格特点相符合的职业将更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中的全面发展。
第三,个人能力。所谓“人岗匹配”,其落脚点也在于就职者要能满足岗位的要求,因此,职高生在进行自我认知时,尤其要合理评估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尽量拿出自己的强项与优势去求职,以提高求职成功率。
第四,价值观念。比如个人的追求是安稳型的还是变动型的,关注更多的是薪酬福利还是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指标在不同企业的权重都是不同的,因此,明确个人的价值观念将更有利于找到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业。
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
对内完成自我认知后,职高生还应当完成对外职业认知,这里指的是找出职业的优势与劣势。
第一,帮助学生对有意向的产业与行业进行基本的了解,包括这个产业的现状、特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宏观环境、微观对手等,做好这种认知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个人的定位应该在哪里,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在哪里,职业成长路线会怎样等等。这些宏观的、大概念的认知是一种方向认知。
第二,指导学生对有意向的职业与专业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同样是销售员,饮料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烟草等产品由于消费速度快、频率高,因此这类销售岗位更重视任职者短期内的销售业绩。而机械制造、能源化学、生物材料等行业的专业程度非常高,产品更新频率较低、货值较高,交易谨慎,这类销售岗位更重视任职者在一定时间内是否有能力持续做好客情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否突出本公司的专业程度等,表现于外就是两种销售员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特点会不尽相同。只有更好的完成职业认知,学生才能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上找到一致性与匹配域,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
三、教会学生进行目标认知
在完成了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后,学生基本上对自己的求职方向与职业定位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教师接下来就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细化到目标的认知,包括入职一年内的职业目标、三年内的职业目标、五年内的职业目标、十年内的职业目标等。比如,有的职高生可能将求职意向定位在人力资源领域,希望在该领域上能有所作为。那么,经过职业认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领域又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这六大板块,假如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若干年后成为某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那么就意味着他必须对这六大板块都非常熟悉且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假如从目标设定上看,最通常的情况是从某一个板块切入,如从招聘专员起步,慢慢上升为招聘主管、招聘经理等,期间又会不同程度地接触甚至轮岗到绩效专员、培训专员、人事专员等各个板块的基层工作,每一个领域积累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再通过多领域交集并蓄的综合经验慢慢成长为人力资源总监,这些都需要一定年限的积累。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进行目标认知的好处,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督促并在后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正。
四、帮助学生进行计划拟定
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思维认知”领域,而要真正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下来,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计划拟定。仍以上文提到的人力资源总监为例,如果这就是学生的职业目标,那么其具体的计划就应当包括求职前对招聘岗位的技能认知与掌握,如招聘的渠道、方式、各自的特点、人员选择标准、岗位设计的原则等,在求职前就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成功入职后,从试用期开始,就要有一个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完成工作的时间表、在工作之余的个人学习与提升、工作之中的晋升争取或轮岗申请,等等。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计划拟定将学生所思索的未来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点,具体到某件事情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想”。唯有做好计划拟定,学生才能更好地按照既定的目标朝着设计的路径去成长。
总之,要想让职高生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要指导他们由内而外、由当下至未来、由思索到行动,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目标认知—计划拟定”这几个步骤来进行,由此才能在个人的职业发展领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