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课堂,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2016-05-30史素敏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技能情境职业

史素敏

随着行业发展的快速化、技术革新的复杂化、加工制造业的智能化,专业技术工人的劳动也从单一性的重复工作转向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职校学生能够独立安排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因此,对职校学生离不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传授给学生的大多是单一、孤立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教师应从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开始。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1.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观来看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技能机器人,而是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社会人。只有拥有了这种综合能力,学生才能不断更新知识、自我提升,才不会因技能老化而失业。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做到的,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没有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更没有对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现代教学方法中,学生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能够掌握在工作过程中既相互依存又有机联系的本领:获取信息、计划决策、任务实施与评估检查。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做”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与内化。

2.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来看

职业教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是学生获取静态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获取职业能力的过程。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是以现实的工作过程为系统编写的,是行动体系不是学科体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和行为方式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教师由主角向配角转变,成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学习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转变。

3.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层面来看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同于普通教育,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重在行动,强调知识技能的系统构建,而不是记忆贮存。这个体系以现实中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情境中的每个小的学习情境为行动途径,以师生互动为行动方式,以学生独立计划、实施、评估、检查为行动方法,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三大能力为评价标准。知识技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行动内化而有机生成。

二、教师应做些什么

1.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教学环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及呈现的类型是不同的。实践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基于此,职业学校的课程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进行开发,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对贴近职业活动情境的设置。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本位,学生既要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又要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这个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能力必须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做”的行动来实现。这样,整个教学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环节。这六个教学环节实际上包含了在思维指导下的完整行动过程——获取信息、制定步骤、选择方式、付诸行动、审视过程、评估成果。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工作所要经历的从思想到计划决策再到行动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职业工作的过程,也是掌握技能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运用这六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能够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目的。

六步环节引发了学习方式的革命,知识传授转向认识传授,知识复制转向知识构建。伴随这一革命,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则通过行动去经历职业工作过程,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正如德国的福尔科曼所说,“在课堂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所以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导演,而学生是演员,导演要驾驭学习过程,设计剧本(目标、方法、内容、媒体、情境等)。学生只有处处行动,事事行动,才有希望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成为未来的行家里手。以《机械制图》中“零部件拆卸”内容的学习过程为例: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正是构建机械制图专业能力的过程,他们既掌握了所有职业通用的六步工作法,又在与同学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

2.熟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求行动导向式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职业技能内化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定位、指导和帮助。

如《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对“策划文案的制作”一节的学习。教师设计了任务:“作为xx策划公司的员工,请为xx手机专卖店2月14日的新产品发布会撰写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资讯阶段,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和互联网,了解该公司的具体情况与往届产品发布会的内容,了解此款手机的特点及主打目标人群。计划决策阶段,各组组员讨论制定总体完成计划。实施阶段,各组组长科学分工,组员按计划完成分配给各自的任务。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策划方案的撰写、邀请函的撰写、产品宣传页的文字设计、广告语的设计、产品手册的文字设计、主持人串词和领导发言稿。检查与评估阶段包括:分组汇报方案、各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体验策划文案的写作过程,构建自己的写作过程体系。

3.重视学习情境设置,寻求学生建构与教师指导的平衡

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建构与教师指导的平衡。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与设置的情境中“学”,角色在主动与受动之间转换;教师通过激励咨询与解释描述的“教”,角色在反应与主动之间变换。要做到这种平衡,教师可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并注意主题性学习情境的设置。如以活动为载体设计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

这个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以活动为载体,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观转化为具体的体验与行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再如,《计算机办公软件》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体例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①Word的启动与退出。②汉字输入。③文件的新建和保存。④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⑤文字的修饰和页面的排版设计。⑥文章的打印输出。⑦插入图片。⑧插入修饰文本框。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⑩插入和修饰。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学习单元把知识和技能孤立设置,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系统构建。如果能够根据行动导向由易到难设置主题学习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掌握分散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在职业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设计引导者、组织协调者、咨询示范者存在着。学生是一粒粒种子,渴望教师去唤醒催发。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设置学习情境,完善学习过程,让学生这粒种子主动生长,最终破土而出。

(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的研究。项目批准号:ZJA14145。)

(责编 黄紫鹃)

猜你喜欢

技能情境职业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