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运用新媒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30张超
张超
摘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馆承建于1984年,属于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而这三十余年文化馆从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到新建成的综合文体中心,使用面积超3000平米,可供辅导培训场地8块,可同时容纳1000人进行免费培训。这是海港区文化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刻。过去因为没有培训场地,我们的培训效果和人数始终不能服务于全区广大的文艺爱好者,培训及活动对象始终不是很全面。而如今这么多的场地以及配套设施如何让它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对于海港区文化馆的宣传工作是一项挑战,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了解我们。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关键词:文化馆;新媒体
如今这个时代,早已不仅仅是桌面PC时代,而是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时期,今天的海港区文化馆也搭上了时代的列车,构建了新型传播媒体,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港城人民做着自己的努力。对于现在来说,任何事都没有不可能,而是看你是否想得到,我非常喜欢雷军的一句话“台风口上,猪也能飞”。
一、初次尝试,困难与机遇并存
三年前海港区文化馆就利用免费开放资金与百度推广合作,制作了自己的网站。用于对文化馆内的培训、创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传等馆内信息、简介对外公布。目的是为了让海港区的百姓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活动内容。我们经过精心的设计,并投放网络运行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网站成了摆设,仅仅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网页,使用了半年多访问数量只有八百余次,而通过网站平台发布的消息反馈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便开始反思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以往的宣传方式是;文化馆通过电话通知各街道文化站告知文化馆已开通网站,希望各文化站的站長传达给自己社区的文艺骨干及文艺爱好者。这当然是最原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方式。先不说文化站站长的工作是否尽职尽责,就实际“用户”与提供服务者的信息就存在不对等的渠道。平心而论,我们自己对接收外界新鲜事物和信息的能力就不是多元化、全方位的。而我们服务的群众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级少年儿童。所以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很少有时间浏览网站。而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电话、电视。而我们的宣传也并没有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浏览阅读量自然就上不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向我们悄悄袭来,来的悄无声息又是那么迅速。2012年新春腾讯推出了跨时代的产品“微信”,它以迅猛的速度占据了每一个智能手机中显著的位置。从2011年1月21日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测试版到2011年8月微信添加“查看附近人”及“摇一摇”功能,微信用户达到了1500万,发展到今天微信常年活跃用户已达4亿人。根据谷歌2014年底发布的一份名为“The Consumer Barometer”的报告,经调查全球46个国家地区的用户,其中10个国家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分别为;韩国67%、中国66%、澳大利亚65%、美国53%、俄罗斯37%。该报告指出,只有在亚洲用户更可能通过智能手机上网,而在西方用户更青睐使用电脑上网。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等本土制造商生产大量廉价安卓设备,让互联网更加触手可及有关。可见66%的使用率在中国13亿人口中占8亿多人,当下认识新朋友除了互留手机号码以外都会留下各自的微信号,就连我父母每天都在聊微信发朋友圈时,我就会更加确定了这个事实,它已经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就是我们拉近群众沟通距离的取胜之匙。于是我们在今年年初就制定了一系列通过“网站+微信”的宣传模式,线上活动通知、辅导,与线下服务相结合。
二、正确的“战略”决定“战争”的胜利
4月28日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经过腾讯官方认证,通过审核。宣告海港区文化馆正式进入“网站+微信”全覆盖的信息“微时代”。既然我们已经找到“钥匙”就要利用好、发展好。而新媒体传播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平台再好,用户基数不够它也发挥不了最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对海港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扩大认知度,增加用户基数,完善平台服务内容。
自文化馆微信公共平台正式运营之日起,利用八至十个月的时间使百姓关注人数达到1至1.5万。看似艰难的任务如何达到那?海港区常住人口有八十万,今年又恰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从五月至十二月海港区文化馆会面向全区人民举办大大小小的培训及活动百余场,服务人群上万人,截止六月中旬微信公众平台每周的关注人数都在稳步增长。群众关注的同时会对我们的平台做出反馈和意见。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完善服务项目和宣传体系,优胜劣汰。
第二阶段;总结上个阶段的经验并优选三个精品项目,做成品牌活动,重点推广宣传。
众所周知秦皇岛是全国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量高达1500万人次,而海港区作为主城区更承担了秦皇岛市的旅游、商务、政务等人员的往来需求。暑期的文化活动更是可圈可点。例如海港区“彩色周末”就是海港区历年暑期的重大活动之一,每逢暑期都会为百姓送上一道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海港区举办“彩色周末”活动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已组织演出千与场,观众达十余万人。“彩色周末”是我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品牌,今年更是要利用新媒体的形式为“彩色周末”注入新的活力。类似这样的活动,我们还将挖掘出两个进行重点宣传,做成精品项目。
第三阶段;细分各部门智能,做大粉丝群,做好互动,为创建APP做准备
在成功完成上两个阶段后相信平台的关注度已经很高了,但作为公益型平台需要将用户人群更加细分化,例如喜欢合唱的群众平台会创建“合唱之声”的互动微信群。专门的培训部门会派专业的老师作为版主与爱好者互动,随时交流及时沟通,应大家的需求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文化馆会在各种培训项目中找出精品项目,并以比赛的形式对群众的培训做一个总结。有机的把培训和活动结合起来,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在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群中挖掘骨干精英,争取把他们发展成志愿者培训教师,这样不但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可以扩大我馆培训教师的队伍,为培训更多的群众服务。
而这一阶段的有效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馆就是要用自身的平台为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而宣传是需要有认知度和人口基数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平台做大了,细分了力量也就集中了。这样对文化馆内所有的服务项目也会有更好地推广和提升。
三、不是做宣传,而是做自媒体
文化馆做的是丰富整个区域内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服务为主。如今要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交流,我们看中的不应该是培训了多少群众,而是群众参与的活跃度。能享受服务是群众关注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从群众角度思考如何服务。
狭义的自媒体就是今天的大V和微信的公众号,广义的自媒体,则是指每一个有影响力的用户。
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尝试过三种推广方式:文化站传达给社区、活动时摆放展架、固定人员手持二维码+现场“摇一摇”。我们将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不同的组合,但前提绝不是生硬的推广、拉人。而是将服务的老师及骨干耐心对百姓讲解我们所服务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我相信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而现场“摇一摇”是我们新加入的参与式体验,文化馆购置“摇一摇”蓝牙设备,其有效范围在50至100平方米内。活动前或活动中期由主持人做介绍宣传文化馆并调动现场气氛。让所有人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并开始摇动,那么摇动手机的形式会很好的让群众感觉到参与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团队中的一员,增加了群众与文化馆的粘黏度。而且这种方式也很有效,“客户”增长量非常的快。
宣传不是靠单一的部门,而是全体的努力。每一个人都是宣传点,每一个人都是载体。了解是需要过程的而自媒体就是最好最快的方式。
不是做宣传,而是做自媒体。文化馆不但因此节约了广告支出,同时也因此建立起了拥有众多“用户”的自媒体矩阵,我们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史无前例地接近了。
如何让群众更快更好地得到服务,我的答案是“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服务做培训做保护的过程开放化,让群众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群众共同成长的“品牌”。
我相信文化馆的未来是美好的,可能发展和探索的路是崎岖的,可我们的内心是坚如磐石的。新的时代我们迎接挑战,相信机遇和成功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