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哭泣行为研究
2016-05-30王维
王维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以江西省南昌市某一幼儿园44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来揭示中班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哭泣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幼儿的哭泣行为。
关键词:中班幼儿;哭泣行为;原因
案例1:
A是中途加入中班的,因为到了上中班的年纪,所以这个学期开学就直接上的中班。A刚入园时哭闹过一段时间,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但这几天A又开始哭闹了,原来是在外留学的母亲回来了,母亲一年回来一次,这几天在幼儿园A哭得很厉害。
早上入园时,不管老师怎样连哄带抱,A都是一副泪眼朦胧的样子,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放手,妈妈哄着A说“好,乖!抱抱你就进去”。妈妈刚离开,A一步三回头地看着门口,嘴里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看着都难舍难分。到了吃饭时间,A又哭了:“老师我要妈妈……呜……妈妈……老师,你喂我”。午休时间到了,A哇地一声哭了:“老师,你打电话给我妈妈好不好?我要妈妈,我不要睡觉……”
在幼儿园中常常会遇到像案例1中幼儿发生哭泣行为,作为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去应对幼儿的哭泣行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
从词源上来说,汉语中“哭泣”一词,发出声称哭,不发声称泣,一般我们将哭泣一词泛指哭。在新华字典中将“哭”解释为“因痛苦和悲哀而流泪发声”,这一解释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痛苦和悲哀”这类情绪的参与,二是“流泪发声”这样的外在生理表现,这表明了哭泣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情绪的参与和泪水的伴随。幼儿的哭泣行为可以根据哭泣时的事件主体分为三类:同伴互动中产生的哭泣、师幼互动中产生的哭泣和幼儿自身发生的哭泣。①
一、中班幼儿哭泣原因分类的案例分析
1.同伴互动中产生的哭泣
案例2:
在手工活动《美味的甜甜圈》中,B一边哭一边对老师说:“老师,C说我做的甜甜圈不好看。”老师说:“这么香的甜甜圈,我都闻到香味了,我觉得很好看啊,是巧克力味的吗?你觉得好看吗?”他点点头,老师又说:“自己觉得好看就行。”老师找来C,C解释说:“我没有说B做的不好看,我是说这里有一点不好看。”老师问:“那你觉得B做的甜甜圈好看吗?”C点点头说:“好看。”B这时才止住了哭泣。
在这个案例中,C对B做的甜甜圈的一句评论,就造成B哭泣,在笔者的观察中,这一类的现象并不少。中班幼儿往往很在乎别人,包括其他幼儿和教师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是如何评价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建构阶段,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与具体的有关自己的特征比如行为、作品、所有物、外表和姓名密切相关。他们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有稳定的有关品质方面的自我认识。因此,别人对他们某个行为或者作品进行的负面评价无疑就像是对一个成人说“我觉得你这个人有问题”,有着一样的破坏性。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鼓励和认可每一个幼儿;同时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解决冲突。
2.师幼互动中产生的哭泣
案例3: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刚从教室来到户外时场面比较混乱,虽然幼儿是牵手排队走出来的,但有的跑,有的掉队,有的换牵手伙伴,有的聊天……老师通过口令“小朋友”“诶诶诶”(幼儿答)“排好队”“手牵手,向前走”,幼儿才排好队有序来到活动场地。
半个小时的户外活动结束后,老师带着小朋友手牵手排队回教室,有些小朋友还沉浸在游戏中,一路上吵吵闹闹。在进教学楼的拐角处,D小朋友开始扯着与他牵手的伙伴E脱离队伍,往滑滑梯处走。老师看到这两个小朋友掉队了,叫D的名字。小伙伴E意识到要归队,准备跑回来又被D扯住。这时,老师过去抓住D,让E归队。D刷的一下脸红了。随着老师“D,刚刚老师叫住你,你还疯”的批评,小朋友们都回头看D,这时,D的眼泪流下来了。老师让D在教室门口反思,听到有小朋友讨论“老师不要D了”,D哭得更厉害了。我过去准备安慰D时,D开始害羞,默默地哭,并刻意不让我看到他的脸。
在案例中,被老师抓住时,D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脸红了;当老师批评时,其他小朋友都看过来,D紧张地哭了,感到自责和惭愧;被罚在门口反思时,听到其他小朋友的议论,开始担心和害怕老师真的不要他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了;面对我这样一位新老师的安慰,D表现得很害羞,不让我看到他哭,并默默地抽泣,可以看出D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
因此,教师在开展户外活动前应考虑到幼儿们容易混乱的场面,应用口令来时刻提醒幼儿;教师在户外活动结束后最好有明确的结束环节,让幼儿知道游戏已经结束了,应该排队有序地回教室;教师在对待扰乱秩序的小朋友时,要多与幼儿沟通,在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的同时要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与行为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3.幼儿自身发生的哭泣
案例4:
F聪明活泼,乖巧懂事,能与人友好相处,小朋友们和老师都很喜欢F。但是F有个问题:每次吃饭或点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有好几个人已经吃好了,就会很着急的说:“老师,我吃饱了”“老师,我吃不下了”甚至急得大哭起来。
F中午吃饭时有些闲不住,别的小朋友一点点动静都可以很快的转移F的注意力。吃饭时,老师表扬G吃饭很好,F便着急的端着自己的碗走到老师面前:“老师,你看我吃的好不好”“恩,你吃的很好,但是如果坐在位置上吃就更好了”,F回到位置上,可是没过多久又跑过来问:“老师,你看我吃饭快不快。”如此反复,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吃好饭坐在旁边玩玩具,看着他们玩的那么开心,F更着急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F,你怎么啦”F:“老师,我吃不下啦。”师:“可是你都没吃多少啊。”“啊啊啊”,F哭的越来越厉害,并且用双手去抠自己的嘴巴。师:“你看到他们吃好饭在玩玩具你也想去玩是不是?咱们慢慢吃,老师会等你的啊,不着急……”在老师的安慰下,F情绪逐渐稳定,并且开始吃饭。
F因为性格有些急躁,有总担心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有些时候会以哭来表达自己着急的情绪。同时也是因为F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吃饭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不好好吃饭,因此在别人吃好饭玩玩具的时候自己还没吃多少。经过老师的疏导和安慰,F已逐渐认识到吃饭时应该安静,不要轻易受别人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午饭前,和小朋友聊聊吃午饭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自由讨论。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吃饭习惯好的小朋友及时表扬,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在家规范幼儿吃饭习惯,如: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边吃饭边聊天、也不要边跑边喂,尽量让幼儿自己吃饭等,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针对F性子急这一情况,可多引导幼儿进行一些安静一点的游戏,如画画或拼图等。可设置幼儿情绪宣泄室,让幼儿能有一个好的宣泄情绪的地方。
二、给教师应对幼儿哭泣的建议
在探讨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哭泣的实然与应然时,现在仍有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哭泣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在处理幼儿哭泣行为时很多教师仍然釆用权威仲裁这种方式,没有带来积极结果,介入时缺乏对儿童相关能力发展的引导。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结合相关理论,给教师一些应对中班幼儿哭泣的建议,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幼儿哭泣。
1.正确认识哭泣对于幼儿的价值
哭泣是幼儿情绪的外在显露,也是幼儿沟通的语言,表达了幼儿的愿望和需要。正确应对幼儿的哭泣行为也将有利于幼儿在认知和能力的发展。研究幼儿哭泣这种独特的语言,从而才能达到读懂幼儿需要,帮助幼儿发展的目的。
2.以发展幼儿能力作为介入出发点
当幼儿遇到麻烦哭泣时,教师除了帮助解决之外,应该试着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困境。教师可以将权利下放给涉事幼儿,同伴互动中的幼儿自行商讨决议,师幼互动中哭泣的幼儿自己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因为自身原因哭泣的幼儿试着自己想办法帮自己走出困境,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使得自己成为行为主体,而不是等待着仲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省能力都能得到相应提高。
3.关心幼儿的情绪
在幼儿哭泣时,其情绪必然已经超出了其可以承受的范围,感情上已经遭受创伤。在幼儿哭泣时,留给幼儿一定的发泄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即使是在师幼互动中幼儿因为教师的批评惩罚而哭泣,而教师又觉得这种批评惩罚很有必要时,教师稍微停一下,说上一句“我知道我的话让你难过了,但这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的责任。”
4.培养幼儿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
教师应培养幼儿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和移情能力。如果幼儿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设身处地的着想,幼儿哭泣的行为就会减少。教师还应当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如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等,以此帮助幼儿从消极情绪中迅速脱离,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
注释:
①柏琼.大班幼儿哭泣行为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