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水稻生产与技术供求情况调查分析

2016-05-30栾健崔太昌周玉玺姜艳芳陈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山东

栾健 崔太昌 周玉玺 姜艳芳 陈峰

摘要:促进水稻总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山东省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山东省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存在严重老龄化问题;在扣除种粮补贴后,水稻种植的总体收益仍然较低;水稻生产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加强良种、栽培技术、省工机械技术、贮运与加工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广大农户的根本需求;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多数地区均已建立,但当前的水稻生产仍然属于主要以独立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化经营,尚未实现水稻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生产;农户水稻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关键词:水稻生产;投入产出情况;技术需求与供给;山东

中图分类号:S511:F32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3—0137—06

水稻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国各地区(除青海外)都有水稻种植,种植农户超过1亿户,全国城乡居民60%以上的家庭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生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之根基,农民收入之基础,而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持续稳定地发展水稻生产,对于农民增收、国民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稻作历史悠久,具备发展水稻生产的较多优势。首先,山东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属华北单季黄淮稻区种植带,稻区主要沿河、湖以及涝洼地分布,集中在济宁市滨湖区、沿黄区以及临沂市库灌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光热条件较好,雨热同期,可以充分保证中熟水稻品种对温、光、水的需求,同时土壤肥沃,适宜水稻生长。其次,山东省水稻选用的品种性状优良,同时具有先进可行的栽培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科技人员和稻农根据当地的水稻生产条件,改进和研究出多种水稻栽培技术。第三,山东省种植的水稻多以优质粳稻为主,口感较好。然而,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山东省水稻种植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水稻品种科技储备不足、山东省极端气候现象频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不足、水稻生产加工规模小以及政府政策重视程度不够等不利因素。目前,已有较多学者针对水稻生产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分析投入产出特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水稻生产效率、水稻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以及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水稻种植的投入产出状况、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厘清山东省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揭示山东省水稻种植面临的问题,为下一阶段水稻稳定增产提供建议。

1数据来源及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1.1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即在2014~2015年间对山东省4个水稻主要种植地市的10个县域进行调查,具体地点分别为:菏泽市的曹县、东明,济南市的济阳,济宁市的鱼台、微山、任城和临沂市的兰山、莒南、河东、费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关于户主及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②关于农户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③关于农户的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情况。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9份。

1.2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受访者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口数及务农人口数。从受访者基本情况来看,可以归纳出水稻种植户的以下特点:首先,水稻种植户以男性为主: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占95.65%,女性受访者占4.35%。其次,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在年龄分布上,多数受访者年龄集中于41~50岁和51~60岁的区间上,分别占45.36%和31.96%,而低于40岁的水稻种植者仅占10.31%,远低于以上两个年龄区间。第三,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文化程度的构成上,小学及以下文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5.96%,其次分别为初中、高中,占比均为26.97%,大专及以上文凭占比最低为10.11%。第四,务农人口在家庭人口的占比较低:家庭总人口数中,4人及以下的人口数共有70家,多以3~4人为主,占比达到70.71%,而务农人口则以1~2人居多,占比达到60.20%。

2调查结果分析

2.1水稻生产现状及投入特征分析

由表1看出,总体来看,受访农户中绝大多数拥有的总耕地面积以1/3公顷以下和1/3~2/3公顷为主,占比分别为61.62%和27.27%。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多为1/5~1/3公顷及1/5公顷以下,总体占比约为71.71%,稻田块数多为2~3块,占总数的68.89%。水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块数较低表明当前农户的水稻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种植为主。从总耕地面积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对比来看,受访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水稻种植为主、其它作物种植为辅的特点。从水稻种植品种来看,受访农户主要以盐丰系列(21.74%)和临稻系列(59.78%)为主,其中盐丰系列品种主要有盐丰189、盐丰47-11,临稻系列品种以临稻16、临稻11、临稻15为主,津稻系列品种相对较少,占比约为6.52%。

在水稻栽培技术的选择上,86.60%的受访农户采用人工插秧,采用机械插秧与机械直播的占比之和仅为12.37%,说明当前的水稻前期栽培仍以人工劳动力投入为主,机械化种植程度仍然很低。水稻栽培模式全部为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表2)。

农户水稻种植投入的直接费用主要包括化肥、农药、人工成本等,直接费用主要以3000~7500元和7500~12000元两个层级指标为主,分别占比35.87%、36.96%(表3)。每公顷化肥投入,<300、300~750、750~1500、1500千克以上分别占12.07%、70.69%、10.34%和6.90%。每公顷农药用量,<3、3~12、>15千克以上的分别占比20.37%、35.19%、44.44%。每公顷人工成本也集中在3 000~7 500元和7 500~12 000元两个指标区间内,分别占26.67%和36.67%。总体上,在不考虑土地成本的前提下,多数农户每公顷种稻成本在15 000~24 000元区间内,多数农户稻田面积为2/15~1/3公顷,因此农户水稻种植的总成本仍然较高。

2.2水稻产出特征分析

水稻产出方面主要调查播种面积、年总产量、年销售收入等产出指标,与此同时,也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等家庭总体产出指标进行调查,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全面分析水稻产出特征。由表4看出,从水稻产出角度看,年总产量在5 000千克以下的户占比达到84.21%,10 000千克以上的户仅占3.16%。从年销售收入看,多数农户在8 000元以下,且以2 000~5 000元区间的居多。结合水稻生产的投入成本看,当前水稻种植仍面临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农户种稻每公顷成本接近15 000元,而多数农户稻田面积为2/15~1/3公顷,因此农户种植总成本绝大多数远高于2 000元,而年销售收入多低于8 000元,并以2 000~5 000元为主,在扣除种植成本后,农户的种稻收益仍然较低。

受访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如表5所示。家庭总收入中,<5 000、5 000~10 000、10 000~20 000、20 000~30 000、>30 000元的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04%、7.14%、22.45%、22.45%、45.92%,主要以30 000元以上的户为主。其中农业收入多在20 000元以下,这表明在受访农户中,家庭收入除种植稻麦等作物收入外,仍有较多的非农收入。与受访者的年龄、家庭成员构成相联系,可以发现农户的务农收入多来自于年龄大于40岁的家庭成员,而非农收入则主要来自于家庭中的青壮年。在农业收入中,农户水稻的年销售收入多低于8000元。表明在受访农户的农业收入中,其它作物的种植收益与水稻相比仍然较高。虽然在种植面积上,受访农户以水稻为主,但由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单位比较收益高于水稻,因此,从农业收入角度看,种稻对于受访农户农业收入的贡献率较低。

种粮补贴方面,每公顷<3 000、3 000~7 500、7 500~12 000、12 000~15 000、15 000元以上的户各自占比分别为30.30%、33.33%、25.25%、4.04%、7.07%,多数在12 000元以下(表6)。与农户水稻种植总成本相比,当前的种粮补贴仍然相对较低。

2.3受访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分析

在技术需求与供给方面,本次调查的技术需求类别主要包括增产良种、提质良种、病虫害防控、节本高效栽培、省工机械耕作、水肥管理、贮运加工技术等。对现有技术的评价,A代表满足,B代表基本满足,C代表有待提高,D代表亟待提高。总体看,受访农户对上述各种现有技术水平的评价程度不高,并且认为较多技术有待提高或亟待提高。

良种可分为增产与提质两种,62.50%的农户认为前者有待(亟待)提高,70.83%的农户认为后者有待(亟待)提高(表7),表明两者当前仍然存在较多不足,水稻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仍然具有较大空间。

在种植技术方面,多数农户对节本高效与省工机械耕作技术的需求较为明显。由表8看出,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方面,4.29%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12.86%的农户基本满意,25.71%的农户认为有待提高,57.14%的农户认为亟待提高;省工机械耕作技术方面,2.78%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11.11%的农户基本满意,33.33%的农户认为有待提高,52.78%的农户认为亟待提高。从上文对种稻成本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水稻种植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与高成本问题。较低的机械化程度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更多投入,在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更加严峻,因此广大农户对机械省工技术具有较大的需求。与此同时,种稻的高成本将削减其种植收益。与经济作物相对比,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收益较低,而高成本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如何解决水稻种植的高成本问题,推行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是广大农户的迫切需求。

在水肥管理技术方面,8.3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27.78%的农户基本满意,29.17%的农户认为有待提高,34.72%的农户认为亟待提高(表9)。在水稻生产中,如何提升水资源投入与化肥施用的效率,加强投入要素的有效管理,仍然是水稻生产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44.44%的农户认为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亟待提高。表3中每公顷水稻农药投入量超过15千克的农户约为44.44%,表明当前农户所采取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仍然建立在大量农药投入的传统防控技术上。而农药的大量投入不仅会降低水稻的食用安全,更会对水稻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即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将会是今后保障水稻质量安全、降低要素投入成本的重要措施。

贮运与加工技术方面,49.15%的农户认为亟待提高(表10)。粮食加工是指通过处理将原粮转化成半成品粮、成品粮,或者将半成品粮转化成成品粮的经营活动。广大农户对于水稻贮运与加工技术的需求说明当前农户仍然局限于水稻的传统加工,无法实现水稻的精细加工。加工技术的缺乏也是导致农户水稻种植低收益的原因之一。

2.4水稻生产技术供给特征分析

主要从技术培训或进修、农业产业化组织、水稻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等方面调查了技术供给情况。

从水稻生产技术看,有34.38%的受访农户经常参加技术培训或进修,有41.67%的受访农户偶尔参加技术培训或进修。其中,在农闲时学习过全套水稻生产技术的受访农户约有36.26%,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农业技术的农户约为51.06%。因此,当前水稻生产的技术推广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多数农户参加过技术培训与进修。但学习过全套水稻生产技术的农户则相对较少,表明当前的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尚未能达到系统、持续的供给。与此同时,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农业技术的受访农户数量仍然有待提高,在下一阶段的农业技术供给中,更要注重将技术供给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农户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学习农业技术,从而实现水稻的高效种植。

从水稻生产经营角度看,农户水稻的主要销售对象为个体商贩,占比达到62.37%,约有64.89%的农户所在地区具有农业产业化组织,且水稻的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农户家庭自主经营为主。在水稻生产经营过程中,约有67.44%的农户能够按照产业化组织要求的标准进行规范生产。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多数地区均已得到建立与推广。但农户稻作仍以家庭自主生产经营为主,主要销售对象为个体商贩。这表明当前的水稻生产中“农业企业+农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少之又少,产业化经营尚未实现。在未来的水稻生产中,应更加注重水稻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推广。

从农户种稻投入要素的供给方式看,稻种主要来源于自留(31.91%)和种子公司(44.68%),且农户购买稻种最关心的是产量问题。约有63.04%的农户能够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农药、化肥,且购买农药、化肥时农户最注重的是二者的使用效果,而对于使用安全与无污染问题则关注较少。从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状况看,约有55.21%的农户较为关注水稻安全问题,有35.42%的农户很关心水稻安全问题。且有67.37%的农户认为生产安全水稻会增加农户自身的种植收益。对于水稻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部分了解的农户占比最高,达到78.72%。因此,农户在水稻种植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已经逐步认识到水稻的质量安全问题,但由于农户自身年龄与文化程度的限制,对水稻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少,对农户水稻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的普及仍然有待加强。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基于山东省4个水稻主要种植地市的10个县级区域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山东省水稻种植户的生产情况。可以发现,稻农自身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对水稻生产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面对高新农业技术,农户只能够依靠政府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培训宣传而“被动”地接受,自身却无法根据实际生产条件与特征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致使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不对称,从而造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迟缓、水稻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水稻生产低效率、低质量和高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较为严重。家庭中的务农人员多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而青壮年多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这种产业间比较收益的剪刀差是农业劳动力日渐不足、机械省工耕作技术亟待提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前的水稻经营模式,与以往相比的确有所创新,如农业产业化组织已经在多处得到建立,但推广力度仍然不够。如何实现水稻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将会是保障水稻质量安全、有效提升水稻生产效益的重大举措。

主要结论如下: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存在严重老龄化问题;在扣除种粮补贴后,水稻种植的总体收益仍然较低;水稻生产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和栽培模式单一的问题;加强良种、栽培、省工机械耕作、贮运与加工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广大农户的根本需求;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多数地区均已得到建立,但当前的水稻生产仍然属于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化经营,尚未实现水稻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生产;农户水稻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3.2对策建议

加强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将水稻品种培植机构、种子销售单位与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联系在一起,使各部门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相互协作,加强良种、栽培、机械省工耕作、贮运与加工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满足广大稻农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水稻品种选育与水稻新型栽培技术的财政扶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水稻新品种与新型栽培技术的有效供给。此外,更要建立新型水稻品种与种植技术的反馈机制,解决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不对称问题,促使新型水稻品种与种植技术达到效用最大化。

提升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应推进激光整地机械、免耕栽培播种机械、收获机械以及高效水田植保机械的推广,降低水稻生产劳动强度,缩减生产成本,实现水稻生产的机械化与规模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优质、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促进水稻种植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水稻生产,确保水稻的食用安全。确保农药、化肥的合理投入与使用,开展水稻农药残留与污染的风险评估。稳步推进水稻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水稻生产规模与精加工水平,有效提升山东省优质水稻的品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让世界了解山东 让山东走向世界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大运河,行走山东
山东电改僵局
山东济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