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轻松阅读
2016-05-30陈洪楼
陈洪楼
很多学生觉得读书很累,而且觉得书本与社会脱节,读再多也没用。其实,阅读也如我们做事、解题一样,掌握了方法一切都很轻松。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所得,概括出以下阅读方法:休闲,体用;慢读,急悟;明情,知理;出事,入世。
一、休闲,体用
休闲、体用是针对课外阅读的目的性提出的,严格讲并不是读书的方法,而是解决为什么要读书的疑惑。
在繁忙的工作、枯燥的学习之余,我们可能会随手拿起一本书,或者打开手机翻阅一下电子书,这都是课外阅读。很显然,这时候我们看书的目的就是休闲,是放松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大脑休息一下,让我们的心沉静。为什么能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阅读的目的性减弱了。我们没有压力,不必患得患失,不必担心是否看懂,是对是错。
可惜,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的,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工作学习。然而我们又必须休息,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将变得虚妄。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呢?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些有益的书。我们不需要如列宁一般,学文科累了就换一门理科再接着学,通过轮换左右大脑休息的方式抓紧时间学习,那样会搞垮身体。我们只需在阅读时稍稍带上一点目的性:体用。“学以致用”是古人追求的极致,也应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到大学毕业,约二十年的光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极少接触社会。这种学习、读书,分数考得再高,所上的学校名气再大,也不过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有什么用呢?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我们虽然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不能做到行万里路,但我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体悟,去运用。课外阅读,读的不是杂书,不影响学习,课外阅读就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应用。
二、慢读,急悟
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看课外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其实不必这样,读书不要一味求快,不必急于了解后面的内容。应该适当地把阅读速度放慢一点,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尝试编排书后面的内容。在适合的时候再把书拿出来,将自己所想与作者所写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谁更合理,为什么?努力改进,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这样也能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时空,使我们的心不再幼稚,使我们不再迷信书本。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所感,会觉得自己像是灵光一闪,似有所悟,但再想弄清楚,却又很模糊。似远实近,似近实远。只隔着一层膜,难以一下子捅破。聪明的人会停下所有的一切,沉心静虑,细细参悟,必有所得。古今中外,因为抓住自己的灵感而成就不朽的人不在少数。如牛顿因为苹果的坠落而感悟了万有引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了佛陀,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抓住一次灵感而成就了自我。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是第一个有意识开发自己灵感的人,他经常身佩锦囊,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成了著名的“诗鬼”。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捕捉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每一丝灵感,只要立即参悟,一个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也许会由此诞生。
三、明情,知理
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面对的只有老师、同学和书本。至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统统是一无所知。然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熟悉我们将要与之共存一辈子的族群,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我们必须学会应有的生存之道。而课外阅读,就是我们仅有的所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常的有生命力的著作,就不应该仅仅具有休闲这一功能,它还应寄寓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细心剖析,做到明情,知理。
一个个抽象的笔画,构成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再经过奇妙的组合,就可以把这世上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物附着在一页页的纸张上,而阅读过程就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形象的场景。当然,这是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悟在里面的。作者的感悟需要作为旁观者的读者,用理性的大脑去辨析。我们应有看清一切表象后面实质的眼光,而不能被作者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了解事情的真伪、对错,看清事情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把它吸纳为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处事能力,也就基本实现了阅读的目的,丰富了生活体验。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阅读的目的是要完善自己。因此能够从书本情境中跳出来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把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是要学会“入世”。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另类:“书呆子”——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的人。
读书本应是轻松的事,只要我们带着获取知识的欲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实践所学知识的勇气,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习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2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