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言文多元融合认知体系
2016-05-30袁德荣
袁德荣
新课程标准在谈及文言文阅读时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认知我国的优秀文化,而且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端正教学观念,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对文言文展开全面解析,梳理文字文句文意,注意还原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对文本进行解意悟境导读,构建多元认知体系。
一、解析文体,梳理文字文句文意
在设计文言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深度挖掘。特别要从典型文字、文句上下功夫,探寻文本内涵属性,找到文言文阅读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意之中,形成理性阅读认知。文言文不像现代文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但从文言文表达形式上,还是可以分清文体属性的。从文体角度展开阅读引导,这也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创新尝试。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诗词歌赋几种文体,教师在具体解读时,需要对不同文体特征展开细致分析比对,这样才能对不同文体的字词句展开文意探寻。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教师先对文本作者和文体进行解析: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总结为:仁、义、礼、智。这篇文言文是诸子散文,相当于现代文中的杂文,属于散文的范畴。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不同学派思想主张和哲学观点。文中有叙述、有对话、有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找出二人辩论的核心话题;从孟子的论辩中看出什么样的思想?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和集体讨论。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找到孟子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教师对作者和文体展开细致解读,为学生阅读文本理清思维,同时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建立阅读学习认知,阅读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二、还原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具有特定的表达情境,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还原文言文表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特定的语法习惯、情感维度、社会认知等。文言文距离现在相当久远了,当时的语言特征和语法习惯,以及人物的情感认知态度,与现在有很多不同。教师利用查询资料等方法还原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构成情况,这对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到蜀道难中表现蜀道险峻的语句,然后进行赏析。为让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蜀道图片,学生对蜀道难有了直观感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有学生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这是借助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不可逾越的险峻;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这是虚写映衬,写人行走的艰难程度;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这是借景抒情,渲染了蜀道上空的悲凉氛围,烘托蜀道之难。也有学生说:诗中的多种动作、神态描写也非常到位,写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现实。
从学生表现不难看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蜀道图片,激发了学生探索蜀道的热情。学生结合文本重点描写,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感知,学习可谓是卓有成效。学生对文本有了阅读的兴趣,自然能够进行主动探知学习,逐渐掌握文本内涵要义。
三、解意悟境,构建多元认知体系
所谓解意悟境,是指语言学习要从文意角度切入,对内涵情感要义进行探寻,掌握了文意要旨,才能形成系统性感知。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字词进行解读分析,感悟文意蕴含的内质属性,这也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将典型文言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快速投入文言现象整合之中。为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出示范展示。通假字:要项伯中“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一词多义: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故,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老交情。词类活用: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一样用翅膀。文言虚词:请以剑舞。以,介词,用。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自行进行梳理整合。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教师让学生对文言现象展开整理,目的是以此为学习突破口,让学生在对文言现象解读中掌握文本要义,感知作者情感。学生系统掌握文言现象,还可以增加学习积累,提升文言文阅读品质。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多重优化处理,提升教学适合度。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精华的凝聚,高中语文课本选择的文言文,大都是经典著作,具有极强的学习感知价值。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感知过程中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瓜洲中学(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