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解读诗歌
2016-05-30张振莲
张振莲
白香山有诗《观刈麦》《卖炭翁》,杜工部有诗“三吏”“三别”,皆现实主义之名作也。现实主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观刈麦》写的是唐朝农民的辛苦与不幸遭遇,并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对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兵役、劳役苦难以及有家难归、夫妻分离的忠实描述,表现出诗人心忧天下百姓的胸怀。历史已经远去,但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后世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所继承。与以神仙世界、月亮美酒为内容的浪漫主义作品相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关心现实生活,作品所写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讲述课文的时候,可能更关注字词句,关注作者的经历,关注作品用了什么手法,可是作品中的生活仿佛与我们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有上千年的遥远。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打通作品与现实的隔膜,作品还是作品,而不能感动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考出好成绩,更要从作品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动作者的感动,同情作者的同情,从而关注现实。理解白居易、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伟大,不能只停留于“杨柳”“边塞”“月亮”“西楼”“南浦”“飞鸿”“杜鹃”等意象,因为这些意象只是古代诗人用熟了的词语,后人用来掉书袋,显示自己的文采。要用现代的事例和古代的事例相比,即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还在发生,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所以,有人说古代史就是当代史是十分有道理的。
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笔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的学生有一半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民的辛苦劳作很熟悉。因此,在学习《观刈麦》时,就有了很好的生活基础,笔者通过几个问题将农民的辛苦劳作和作品联系了起来。下面是部分课堂教学记录:
一、你家农忙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1:是六月,玉米地除草施肥。
学生2:是八月,过中秋的时候要收秋。
学生3:种菜的全年都忙,栽秧、浇水、打叉、采摘,天天忙。
教师:农村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忙,以种粮食为例,六月锄地有锄不完的草,八月收秋(挖土豆、割谷子、割黍子、掰玉米,谷子、黍子、玉米脱粒、入仓)一直忙到上冻。所以说是“田家少闲月,八月人倍忙”。农民辛苦啊,粮食来之不易呀!(学生点头)
二、你家收秋有全家出动的时候吗?为什么要全家出动?
学生4:有这样的事。为了收玉米,爸爸妈妈中午不回家吃饭,让我们把饭带到地里。为的是赶快收完。
学生5:我参加过收秋,如果土豆不赶快挖出来,有可能冻在地里,那样一年就白干了。
教师:对了!诗中的小麦要是不赶快收,一下雨就会发霉发芽。你姐、你姑还有你,给父母送饭送水,就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你爸、你大爷在东坡呀或者南滩呀干活,那就叫“丁壮在南冈”。(学生笑)
三、除草、收秋的时候天热吗?
学生6:太热了,我都被晒黑了,脸上都晒起皮了。
学生7:我受不了热,可我爸出汗把褂子都湿透了,太阳落山了还不回来。
教师:你们的父母锄地的时候下边暑气蒸,天上太阳晒。你们的爸爸有没有锄地、收秋之后还皮肤白白嫩嫩、特别水灵的?(学生大笑)这就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你们在吃馒头、米饭的时候是不是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浪费了粮食会不会“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呢?(学生点头)
四、你家种地有农业补贴吗?
学生8:好像听说过。种地国家给补助。
教师:是的,现在农民种地都有补贴,就像你们念书,国家给贫困县学生发的鸡蛋、火腿、苹果,你们都有。封建社会农民种地不仅没有补贴,还得交租税。白居易诗中的贫妇人抱孩子拾麦穗充饥,原因是“家田输税尽”,为的是“拾此充饥肠”。与过去一比较,大家应该感到幸福才是。(学生点头)
五、白居易是个好官员吗?
学生9:“白居易是个好官员,他为自己不事农桑但有饭吃感到愧疚,和其他官员比,他很了不起。
学生10:我觉得白居易看农民割麦子,心存慈悲,怜悯那个贫妇人,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
教师:李白老写月亮、酒,写他的壮志难酬,他离人民很远。倒是白居易离农民最近。想想过去写农民生活的诗真是太少了!能为农民写诗本身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白居易这首诗,赞美劳动,同情农民,自我反省,这很难得。他写的是唐代的事情,其实也是写当代的事情。笔者作了一首乐府体诗歌《秋收行》,反映当代农民生活:
秋收行
八月秋风起,农人收割忙。
男子下田去,妇孺提壶浆。
村东去割豆,村西去碾场。
朝迎星光起,晚归月如霜。
风雨常侵袭,汗渍满衣裳。
街头遇乡亲,相见话语长。
“春夏皆辛苦,收成怎么样?”
“谷穗并不大,玉米也未黄。
田旱久不雨,禾苗皆不壮。
多亏政府好,免税不纳粮,
农民无负担,灾年无饥荒。
明年再投入,盼望多打粮。
种地有补贴,政府作保障。”
父老心无忧,吾心始亮堂,
和谐社会好,家乡有希望。
但愿风雨调,早日奔小康。
和白香山的《观刈麦》相比,今天的农民要幸福得多,因为政府不仅不收税,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保障。写这样的内容就是现实主义。现在没有战乱,没有灾荒,服役当兵、保家卫国无上光荣。当我们再读《观刈麦》、“三吏”、“三别”的时候,是否会有新的感受?杜甫、白居易的伟大不是徒有虚名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伟大,古代诗人写自己感遇、贬谪的多,而写底层百姓的作品少,好作品更少,这就更显出这两位诗人的伟大。学生点头称是。有学生说:“老师你写的和白居易差不多,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喽!”笔者回答:“我要是一‘伟大,那不就作古了吗?所以还是不伟大的好。”学生大笑。在学生笑声中理解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他们的认识水平上了一个档次。
这节课,笔者用自己的农村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并用自己的一首诗打通古典诗歌与现实的隔膜,架起课文与现实的桥梁,实现了与作品的无缝对接,不仅起到了深化作品内涵的作用,更使学生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比空教那些段落大意、艺术手法的教法收获多得多。学生需要的就是这些触及思想灵魂的实实在在的课程,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07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