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阅出三条路:读清、切题、细思
2016-05-30王琼莹
王琼莹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批改的是现代文大阅读的13、14、15三题。下面结合一年的高三教学情况,根据高考真题和阅卷心得,谈一谈现代文阅读部分题目的答题策略。
一、 能读懂题目时要尽量读清题目
1.读细题目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13题: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在读题时学生应该用笔圈划出一个重点词“赏析”。然后找到题目的赏析范围是“划横线部分”,学生无需也不应该扯进这之前或之后的句子。之后标记“4分”。这是第一步:读细题目。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能正确进行下一步。
2.读准考点
题目明确指出考点是赏析,按照语文考纲的要求需要回答“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而非很多学生答的“作用”。从阅卷的情况来看,越是这几题整体感觉不够理想的学生,越是容易答成作用类。
3.读出限制
学生看到是赏析题,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考点,平时操练很多。但是题目对答案还有一个暗示:4分。正常情况下,一种手法判定1分,鉴赏1分。即这题应有两个不同角度的手法和相应的鉴赏。很多学生忽略了这个暗示,他们是举了两个例子并做了相应的效果鉴赏,但是很可惜,那两个例子往往都是人物描写角度的表现手法。或者说由于表现手法积累太少,一时想不到,考虑范围太局限,造成失分一半。答案是描写角度一类,结构层次上一类: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 读不懂题目时尽量切合关键词、文本
现代文阅读一直在中国(外国)散文和中国(外国)小说之间切换。因为2015年的高考语文自选内容调整为《论语》和外国小说,所以很多模拟卷和押题卷都认为2015年的语文卷不太可能还是小说,而它偏偏延续2014年的做法,又来了中国小说,虽然是一篇比较散文化的现代小说。所以押题什么的都是浮云。同理,一道高分值的大题目,会有学生练熟的题,自然也可能有他们以前不常见的题目。虽说考点固定,考试说明人人研究透彻。没讲过,没见过,学生怎么办?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14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找出题目关键词,不管读不读得懂个别字词或整体文句的意思。一字一字猜,“不避其繁”指的是“不躲避繁”就是“繁”,同理“不避其简”就是“简”;看文本,很明显,开头很长而结尾却很短。
2.结合文本丰满答案,然后尽量将答案靠近自己学过的知道的考点。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先写开头很繁复地写了什么,“结尾两段不避其简”,那结尾又简洁地交代了什么。然后看:“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学生熟知的考点了,开头的作用是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结尾的作用是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上文说了高考考纲是明确的,考点是固定的。那考前复习肯定是涉及所有考点的。那么所有的考题也无非是换个新瓶装旧酒。
3.寻找字里行间的证据,检验答案。有时可以看看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这次哪个没出现,上下小题的答题区间分别在哪里。根据阅卷情况来看,拿到4分的学生不少,就是最后1分,想到的学生极少。其实题目本身已经明示了,学生如果能返回去看看定然不会忘记这一点:两分开头,两分结尾,一分对比小结。
三、觉得题目简单时尽量再想想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15题: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1.想想高考的社会性和文学性
根据阅卷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觉得老头是个很糟糕的人物:穷(捡烂纸、吃穿等)。这是绝对没错的。但是如果能再想想,浙江省的高考就为展示一个穷老头?就绝不会只写这样一个答案。肯定还会再加上点“同情”和“怜悯”。进而想到,重点展示的结尾提到,老头还蛮有钱,再想到,除了钱外的“关怀”“理解”“尊重”等。
2.想想知道的相关人事背景
一部分学生觉得重点展示的开头和结尾对比突出,老头明明蛮有钱,却俭省得要命,由此想到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或者旧社会底层民众朝不保夕的悲惨。但是看细致的学生若再想想文末的出处《汪曾祺全集》,就会知道汪曾祺为人和为文,都不是这两种调调。
如果学生还能回想起学过的《老王》,那就更好了: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澄潭中学(3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