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为创建互联网企业而求索
2016-05-30
在互联网转型过程当中,所有的传统企业,不是说你原来的资产非常好、排名非常高在互联网时代就可以,因为财富并不存在于原来的优质物质当中,而是存在于思想之中。如果没有转型的思想,一个庞然大物也会轰然倒塌。
2015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2016年以及今后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为创建互联网企业而求索。为什么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定义说,互联网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而且,我到国外,国外有一些管理专家认为,中国现在有些企业自称为互联网企业,其实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不过是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而已。因此,互联网企业是什么,还没有一个标准。但是,所有的传统企业以及所有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企业,都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企业,简单说就应该有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究竟应该怎么做?我想根据自己的探索来说一下,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在六个要素上面的探索。我认为,传统企业至少在六个方面应该有颠覆和突破。第二,最重要的、首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战略目标,一个是组织目标。这两个方面很重要,所以单独提出来探讨一下。另外,根据我们现在进展的情况,我们应该对现在的做法有充分的自信。第三,聚焦2016年,我们重点要做的就是用“一薪一表一架构”,把所有的要素贯穿到其中。
为创建互联网企业在六个要素上的探索
首先,决定企业成长的两个变量,一是“战略”,二是“组织”。决定企业兴衰就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员工”,这是内部的,一部分是外部的“用户”。我说过很多次,所有的企业能不能增值,完全不看企业的资产质量,完全是看人员的素质。后边紧跟的是企业驱动力——“薪酬”,最后一个是“管理”——引领目标的自演进。所谓“自演进”就是现在的管理不应该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整个企业,首先有战略和组织,确定之后通过非线性的演进来实现引领的目标,再由引领目标反过来看战略需要再怎么样调整……就这么一个过程,这六个要素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关联。
首先看战略和组织。从战略来讲,我们现在要建的是“共创共赢生态圈”,和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企业一定是有边界的,而互联网企业一定是没有边界的;传统企业是封闭的,互联网企业是平台化的,在这个平台上,各种资源都能进来,形成一个共同创造、共同增值、共同盈利这样一个生态圈。所谓“生态圈”是指其中是动态的,就像我们自己所说的,“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所有都是开放的。
战略和组织的关系是从属关系——战略跟着时代走,组织跟着战略走。战略变成一个平台,组织就必须把科层制的企业变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我原来打过一个比方,企业好比一台电脑,一台电脑脱离开互联网什么都不是,在互联网里面可能什么都可以做到。所以,企业要变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同时,企业里的所有人,所有的组织,都要变成一个节点。
过去,企业里的各种组织都是科层制的,有它的上级,有它的下级,所有的员工都是执行者,根据他的上级的指令来执行。但是,现在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小微组织,因为企业变成了互联网的节点,也都变成了一个节点。变成节点之后,就不仅仅是听命于企业,而是要听命于市场,不仅仅从企业得到资源,而且要从社会上得到资源。比如,一个送货司机原来的任务就是送货,给他定单他就负责送达;现在变成一个车小微,变成一个节点的组织。有些车小微原来就一个司机,现在发展成四辆车、五辆车、十辆车,变成了—个个小公司,变成了创业公司,不仅仅是送货,而且在社区里、社群里变成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群众对他们非常信任,就要你送的货,而他变成可以和用户交互,可以得到用户体验。因此,节点化改变了过去我只是层级制中一个岗位,变成了一个创业点,变成了一个增值点,变成了一个自我价值的体现点。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改变之后,和互联网连起来之后,员工就改变了,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必须变成创客,不变成创客就不可能存在。
用户变成了什么?过去,用户就是顾客,因为企业就是交易。我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就是把它卖掉。后来变成用户了,现在必须要变成社群。为什么要变成社群?因为用户最佳体验,你找不到,必须去迭代,必须和用户融合。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比方说我们的互联工厂,不可能有一万个人提出一万种需求,开发一万种产品,这不可能。因此,社群起的作用就是把很多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整合起来。
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创客,用户从原来的顾客变成用户。如何做到?改变薪酬。简单说,过去是“企业付薪”,现在是“用户付薪”。企业付薪,员工要做的就是使管理我的上级满意我,满意就可以加薪,但现在用户满意你才可能加薪。我们原来有1000多人的评价机构,评价顾客对你的反映,现在这1000多人撤掉了,完全是靠用户在网上对你的点赞或者对你的差评来决定你的薪酬,直截了当地“零距离”。
最后一个要素是管理。传统时代就是线性管理,我们这里有200多项流程,像从A点到B点、从B点到C点,这些流程会告诉你应该走多少步。但是,仔细看一下,A、B、C可能是一个直角,可以直接从A到C,可以非线性化。这个转变非常困难,从线性到非线性管理就是因为用户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为什么让用户付薪?因为个性化的需求很难捕捉到,必须非线性地演进。
下面举例把这些要素简单说一下。首先,决定企业成长的两个变量,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社区洗”,一个是“雷神”。其实,大学里的洗衣服务非常多,而社区洗脱颖而出;雷神非常有意思,原来我们没有游戏本这个业务,三个小伙子把它做起来了,现在做到第一,后来居上。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社区洗不是给你提供洗衣服的,雷神不是简单给你提供一个游戏本。仅仅提供洗衣服务的结局非常简单,就是价格战——人家洗一件衣服一块钱,我洗一件衣服五毛。人家五毛还到我们这儿来,为什么?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变成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社区洗最后变成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这又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很多资源方都进来了,因为这是+非常大的市场,所以就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我做的并不是简单地洗衣服。
游戏本,投资者也提出来,现在硬件做得不错,怎么让硬件变成软件、软件变成游戏生态圈?最后,我要做的不是洗一件衣服,也不是卖一台游戏本,而是把各种资源都整合进来,共创共赢。这些资源共同创造更高的目标,同时大家都得到好处。所以说,共创共赢的目标就是所有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意大利非常有名的马基雅维利说,一件事情不能让所有参与各方都得利,那这件事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久。传统企业就是零和博弈,只要我盈利,不管别人死活,但是,互联网一定要各方都盈利。
决定企业兴衰有两部分人,一个例子是“有住网”,发展得比较快。他们做的第一个是“人人创客”。他们本来是想让风投进来,可风投一开始不感兴趣,没有办法,这些人只能自己从家里掏钱来干,有的没有钱把房子抵押上了。这才叫创客。
社群,就是我刚才讲的“用户最佳体验生态圈”,要把用户很多个性化需求整合起来。有住网做得很有意思,提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方案,甚至从日本进材料,家装价格很低,非常有吸引力,大家蜂拥而上,可以把这个社区变为社群。假如社区里只有一户说我愿意装修,我们告诉他们,如果这个小区在几月几号之前达不到几十户,那不可能给你做。于是,他们自己就联合起来了,自己就来宣传,“这个非常非常好,邻居能不能大家一块儿来做凑起这个数”。这就变成用户自己来整合资源,不需要你做。
社区只是地理位置概念,可以通过这种做法变成一个社群。日日顺的“快递柜”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社区变成社群,不是把柜子变成一个冷冰冰的东西,而是变成一个有感情、有感觉的东西。小微主非常非常重要,不管是五常大米也好,还是苹果也好,都是让用户非常相信你。其实,电商竞争力就在于两条——便捷和便宜。大家之所以到电商、到淘宝上面买,因为比到商店买便宜;而且,今天买了,明天给你送来了。我再加一条,不仅要便宜和便捷,更重要的一定要诚信。诚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农产品,有没有农药,有没有别的问题,没有办法判别。但是,我可以给你保证。保证了是不是可以骗人?其实到超市里也会看到,都标的是“有机食品”,但到底是不是?“快递柜”有一个负责人,照片就在这儿,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找他,苹果的主人也可以联系到他,相关信息都可以知道。我觉得诚信是最重要的。反过来说,如果有了诚信,就可以去掉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可以比电商更加便宜。所以说,我们以诚信为基本的核心竞争力,以社群为基本单元,这可能才是共创共赢平台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用户付薪。既然都是以能够创造用户的最佳体验为目的,所以只能够是创造用户价值之后的超值部分才是你的薪金。举个产业金融的例子,他们搞了一个融租小微,就实行“零付薪,零费用”,没有底薪,一切根据你创造的价值来弄。“费用”,没有业务流量之前,就没有费用;“30%的风险金”,得到超值部分的收入之后,有30%放在风险金池里去。一开始,很多人可能不接受,觉得这样太过了。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共创共融,是一个开放体系,反而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愿意进来。说到家,“用户付薪”实际是给你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去年11月份,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之父”的戴维·尤里奇到海尔来,我们做了一些交流。最后他说我们有一个问题很难解决——“怎么样让你的员工都变成创业者?因为有一些人不适合创业,怎么把他们变成创业者呢?”我回答说,不是要把所有员工都变成创业者,而是要把所有创业者变成我的员工。
最后是“引领目标自演进”。过去线性的管理很简单,开发出产品,有广告,有营销,一下子把它卖出去就算了。现在你不知道到底人家要什么,所以搞了几十万个微店;现在微店又出来群主、顾客合伙人,形成目标,最后集中起来。这就像工业4.0里很简单的一句话,把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如果用户需求不知道,定制的方向在哪儿?
向互联网转型首要的两个关联要素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两个关联要素:一个就是战略目标,一个是组织目标。
战略目标很简单,工业革命以来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就是一条——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是公开宣称的,其思维就是零和博弈。而且,美国企业把长期利润最大化演化成“股东第一”,没有一个说“用户第一”。我认为应该是“员工第一”,由员工创造用户需求,股东的利益应该是其结果,否则根本没有股东利益。“股东第一”,利润在哪儿?我们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封闭体系,从以企业为中心,变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原来是零和博弈,我们现在应该共赢增值,生态圈中所有攸关方都可以共赢增值。胡泳教授说:“电商平台还是聚合平台,而聚合平台就是交易;社交平台是交互,Facebook就是社交平台。但是,所有的交易平台根本不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哪儿,只不过是让你们双方自己交易而已。”打一个很通俗的比方,就好像是开赌场的,谁赢谁输我不管,但我一定要得到你们的交易费。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工业文明以来,企业的两次革命性突破。一次是福特的流水线,一次是丰田JIT看板管理。福特1903年成立企业,1908年开始推出T型车,当时在美国,一辆车的价格是4700美元,但是福特采用流水线,一下子提高了效率,1909年他用流水线产生一定规模之后,价格一下子降到850美元,一些中产阶层家庭也可以买得起汽车了。而且,它的价格在逐步下降,快速地下降,从1909年的850美元,下降到1925年的290美元,所有的美国家庭都买得起汽车了。这是他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从他之后,包括做糖果、做巧克力的都有流水线,没有不用流水线的。到今天为止,流水线还是主体。
丰田的JIT看板管理,和福特有很大的不同。福特当时的仓库非常大,要进来很多的原材料。为什么?万一断了线就不行。但是,丰田采取是JIT即时送料。我到丰田参观过,两个小时送一次料,原材料仓库是“零库存”,所有的零部件送来之后直接上线装配。而且,丰田在市场上也是JIT,某个地方需要多少车,马上送来,马上销售掉。在某种意义上讲,有一点像预销。这一下子比福特又进了一步,不仅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即时需求。
但是,今天我们应该颠覆或者是提高这两种模式。第一,福特模式,按照工业4.0来看,它只是工业2.0,3.0是自动化。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工业4.0。在丰田最兴盛、全世界都学丰田时,当时我想管理大师德鲁克好像没有对丰田模式作什么褒奖。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德鲁克的评价。他认为丰田模式“未能有效地落实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之精髓,也就是个人尊严与机会平等未能体现出来”。
今天,我们要怎么做?我们的差异化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今天要做工业4.0,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说到家是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我们要做的互联工厂,最重要的是要连上用户。其实,互联工厂说到家就两条,第一,能不能连上用户,能不能连上所有的资源方,变成一个共创共赢的平台,给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第二,产品不是电器而是网器,要能够上网,和用户永远交互。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要突破的。
个人尊严和机会公平,我们的人单合一、竞单上岗就可以体现这一点,说到家,就是要把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我们整个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就是一条——一定要让用户感觉得到。用户才不管你是不是流水线,人家管的是汽车从几千美元降到290美元;用户根本不想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儿,只知道产品会即时送到,产品非常有竞争力。我们不管怎么转型,不管怎么做,关键是看用户会不会感到你的东西、你提的方案,是别的企业没有办法给他们提供的。说到家,我们会不会成为企业的第三次革命性突破?如果做不到,我们所有的转型都没有意义。
组织目标,举一个馨厨的例子。馨厨把冰箱做成一个网器,而且现在的势头还比较不错。我非常关注,不管是物联网也好,智能家电也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大的突破。为什么?我个人感到,路走偏了,全世界的企业都在研究怎么样使产品智能化。其实,智能化不是网器,网器很重要的是连上用户,和用户交互之后根据用户的体验不断迭代。如果没有连上,对用户说有更多智能功能给你,用户为什么愿意要?另外用户还担心,这么智能化,家里会不会被别人侵入?但是,如果是一个网器,是要和用户交互的,是为了满足你的体验不断迭代的,这就不一样了。馨厨现在走的路子就是这样,并不是说给你冰箱,像别人似的;有一个屏幕,你可以知道干什么,不是的,而是你能不能反馈回来之后再提供更多的、更好的体验。这么一做,各方都来了,有一些资源方也进来了。
我认为,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关注的是用户流量,有用户流量就是一切,现在用户流量不是说不值钱,但应该让位于用户资源,只有用户资源才可能增值。
组织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用户最佳体验的迭代。企业原来是串联的,是这样一级一级下去的,现在要变成并联,除了研发、营销都在这个圈里,包括社会上的资源也在这里共同满足用户。两者融合起来之后,真正实现和用户融合到一起去,这才是真正的人单合一。
我们的战略和组织,和全世界企业做的,都不一样。很重要的,我们自己要对这种创建互联网企业有自信。现在,在互联网企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模式,国外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全体共治”,一种德国的“触点管理”。“全体共治”提出人布莱恩·罗伯逊,去年11月,在维也纳我见过,我们还聊过。现在对他的质疑很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罗伯逊在面对质疑时说自己不是换汤不换药,是基于公司任务的管理模式——把公司的任务明确之后,然后员工重新组成一个工作圈子,他叫做“嵌套整合”。“全体共治”在2007年就受到专家的肯定,但现在八九年过去了,参与试验的最大企业就是美捷步,只有1500人。
德国的《触点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德国人才管理模式》获得了“2014年度德国管理书籍”第一名,也受到好评。作者说,应该由外及内、自下而上。这是对的。从外面——用户到里面的员工,从下面的员工到上面的领导,以单个触点的“真实时代”的切实感受赢得客户,并以“触点经理人”全面关注客户需求。简单来说,管理者要在第一线去了解用户的感受,而不是高高在上。
为什么要树立自信?这两个模式现在虽然受到追捧,但没有推开,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它们不像我们在战略上彻底把企业无边界,企业还是有边界的。而我们企业是彻底让用户说了算,我没有领导,用户才是领导,所以要创造用户价值、用户付薪,但它们还是由领导来确定,由领导付薪。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我们一定要走在前列。当然,最后你做起来,一定要在市场上让用户感受到,感受不到不行。像被称为“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乔治·吉尔德在《企业之魂》里有—句话说得很好,“财富不存在于物质当中,而存在于思想当中。”在互联网转型过程当中,所有的传统企业,不是说你原来的资产非常好、排名非常高在互联网时代就可以,因为财富并不存在于原来的优质物质当中,而是存在于思想之中。如果没有转型的思想,—个庞然大物也会轰然倒塌。
目前应聚焦将“一薪一表一架构”贯穿于各要素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使转型的思想落地。现在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把所有要素都聚焦到“一薪一表一架构”当中。我们先来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薪”是“用户付薪”,是整个循环中的驱动力。
“一表”就是“共赢增值表”,希望做到的就是边际效益递增。传统经济的规律就是边际效益递减,互联网时代一定是这样,因为边际成本一定递减,越来越趋向于零,另外现在不是卖产品,而是让每个产品带来用户,用户资源增值又带来资源商,这可以使我们产生不同于传统经济时代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变成递增。
“一架构”是“小微对赌契约”。这个架构可以实现引领目标自演进,自演进实现引领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清楚:引领目标是增值的依据。一表就一定要增值。增值的依据是什么?引领目标。是我比昨天增值了?不是,一定是为了引领目标的增值。换句话说,如果增值没有达到引领目标,增值还是不及格的。增值合乎引领目标的要求,那此增值就是用户付薪的依据。“超值”从哪儿来?是引领目标下的增值,这才是用户付薪的依据。用户付薪靠什么来实现?就是靠小微对赌契约。如果小微没有这个对赌,用户付薪最后可能会落空。这三者就这么一个循环。
先看“一薪”。“员工”要和“用户”连在一起。从原来的企业付薪变成用户付薪,员工和用户一定要连到一起人单合一。因为原来可能是领导对我印象好就给我加薪,现在没有用,没有领导,用户才是我的领导,只有先给用户创造价值,超值部分才是我的薪金。连在一起,管理就跟着要改变。原来是线性的,是我们从美国企业引进来的宽带薪酬。宽带薪酬挺复杂的,每个人都挺清楚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拿多少钱,现在是非线性的用户付薪平台。当然,我们这个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怎么算用户增值?是动态的。“组织”原来是科层制薪酬。你在哪个岗位,可能就领这个岗位的工资。现在就是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都是用户付薪。最后实现了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共创共赢生态圈。这“一薪”是共创共赢生态圈的基础。
“—表”。要实现共赢增值,要这么多人进到这个圈子里,怎么做到?我们叫做“同一个目标,同一个薪源”,大家的目标一致,得到的薪酬就一致。原来员工和用户没有关系,员工干的产品是给顾客干的,产品出去之后是谁的,不知道,所以说“顾客是匿名的,用户是有名的”。员工的工资是根据卖掉的效益来支付,卖掉1000万台得多少,卖掉100万台得多少。现在要与用户交互,要知道用户要什么?另外,从用户流量要到用户资源增值。员工和用户要融合到一起,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做。管理也就改变了,原来是线性的损益表,现在是非线性的共赢增值表。其实,所有的企业,不管大小,就三张表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其中,损益表是最重要的一张表。过去的损益表很简单,就是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等于毛利;毛利再去掉一些东西就是净利。但是,损益表说到家,其收入来源就是产品,没有别的。现在变成非线性的共赢增值表,除了硬件收入之外,还有用户带来的边际收益。
原来的组织是静态指标分配,比如目标利润是1000万,要分配到这个部门多少,那个部门多少,加起来要超过1000万。我们就原来的静态的指标分配,到现在动态地引领目标,内部是八个字——“竞单上岗,按单聚散”。某个引领目标能不能做?能做可以竞单上岗;竞单上岗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如果目标提高了,不能完成,就要离开,让更好的人进来。这是“按单聚散”。
刚才说的“一薪”是基础,就是生态圈的增值。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能不能增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现在,中央提出来“供给侧改革”,供给学派有一个很著名的“萨伊定律”。萨伊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定律说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如果要实现边际效益递增,我的供给不是产品,而应该是可以吸引到用户资源的方案,可以让用户融入其中的解决方案。如果我的供给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用想边际效益递增。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一架构”是小微对赌契约,可以保证用户最佳体验的迭代。这个对赌契约要变化得比较快,因为体验迭代得也很快。硅谷有一个企业,其目标从来不会按年按季按月,一定是按每周来定的。过去传统企业,包括我们也一样,年初定一个目标一年都有用,就是一个数而已,但我们现在不一样了,随时都在变。比如,快递柜小微齐云山他们今年的指标是一季度一定,每个季度比上一季度翻一番,这是非常非常高的。根据这个目标来对赌,每个季度对赌;下一季度对赌不上,你要离开的。然而,我们现在有小微还习惯于要定一年的,那毫无意义。
管理上,过去的激励是线性静态流程,给你多少,确定了是固定薪、奖金什么的,就这几块组成。现在是非线性的全流程激励机制。简单来说分三段,第一,“事先算赢”;第二,“事中节点时间点激励”;第三,事后兑现,到下一次更有激励能力。组织改变了。过去组织是根据薪酬的高低确定你干还是不干,现在不是,是小微资本和人力社会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风投不看好你,你就不要干了;看好你,人力一定得优化。这是一定的。国家也一样,经济学说,经济增长就是三个要素,第一,资本;第二,人力;第三,科技进步。我感觉,前两者是因,科技进步是果。有风投说,一开始看海尔会不会干预或者一定占大股或者怎么样,其实不会。海尔只是一个平台而已。发展到最后,我只是它的股东,不是它的领导。它们在这儿做,可以得到两点:第一,品牌无形资产;第二,平台可以给它们很多支持。
最后,我用印度教史诗《薄伽梵歌》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人不应该为了荣誉和外部的赞誉而工作,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奖赏。”这句话对我们的今天创业非常非常有用。创业从A轮到IP0的,成功率只有1%。如果你说我要创业,先想到怎么去光宗耀祖,那不要创业,这样的创业风险非常非常大。如果创业先想到我能不能得到更好的荣誉,能不能在物质上、精神上有更好的奖励,我看你就不要创业了。创业过程才是最好的奖赏。为什么?因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造用户资源,要创造用户的价值,要让每个用户都对你点赞,每个用户都得到实惠,这不是对你最好的奖赏吗?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来讲,它应该是精神上的一个很好的定位,否则的话,创业就会迷失方向。